[唐] 元稹
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
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
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缚戎人》现代文译文:
边关大将派出精锐士兵, 抓捕俘虏比猎鹰还迅疾。 只要见到红脸就擒拿, 半是边民半是胡人种。 大将论功行赏层层加, 捷报飞传何其神速。 圣朝仁慈不轻易杀戮, 流放南方以示薄惩。 万里押解空耗粮饷, 囚徒裹着毡衣受酷暑。 华丽垫褥卧着腥膻, 病犬哀鸣愁鸪呜咽。 其中一人能说汉语, 自称家住长城脚下。 少年随父戍守安西, 眼看河渭瓜沙沦陷。 天宝末年乱象已显, 狼星四角凶光闪烁。 中原动荡边防危急, 果然胡骑四面来犯。 胡马膘肥矫健昂扬, 胡兵饱食横冲直撞。 烽烟四起信号断绝, 主帅惊慌丢弃兵符。 半夜城破鹅雁惊飞, 妻儿哭嚎声不绝耳。 阴森庙宇不敢藏身, 薄冰河面怎能渡过。 荆棘丛中艰难躲藏, 前有蒺藜后有险壑。 黎明胡骑四面包抄, 古墓深林砍尽树木。 青壮被俘剃光头发, 老人残废砍去双足。 乌鸦盘旋尸横遍野, 楼台焚毁断壁残垣。 暗流汩汩注入废池, 平沙茫茫月光铺地。 胡王派将来"安抚", 敢怒不敢言心愤懑。 进贡珍品反被挑剔, 哪料帐篷专挑肥羊。 五六十年音讯断绝, 其间盟约屡遭背叛。 望穿东方盼见故土, 元旦梳头肝肠寸断。 近年思乡这般人儿, 半已病死半入黄土。 仍教孙辈学说乡音, 絮叨当年长安盛况。 老者将逝少者长成, 长在胡地渐染胡俗。 不知祖辈本是汉民, 只恐终成胡人心性。 边境养兵十万之众, 为何不挥师齐进发? 年年只抓两三个人, 精卫填海徒劳无功。
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缚戎人"的遭遇为切入点,深刻展现了战争给边境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段写唐军抓捕"戎人"的场景,中段通过一位能说汉语的俘虏之口,追述天宝末年边关沦陷的惨状,末段则抒发对现状的愤懑与对故土的思念。
诗中运用强烈对比手法:唐军将领的邀功请赏与俘虏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照;"圣朝不杀"的表面仁慈与"远送炎方"的实际残酷构成反讽。特别是通过"能汉语者"的回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使诗歌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半夜城摧鹅雁鸣"以禽鸟惊飞衬托城破之惨;"平沙漫漫铺明月"以静谧景致反衬战乱之痛。结尾"精卫衔芦"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又暗含对现实无力的悲愤,使全诗在沉痛中升华出悲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