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虞俦
自锄稀甲细分畦,忆在西山独往时。
便把须弥藏芥子,个中境界有谁知。
现代文译文:
我亲自锄地,把芥菜种得疏疏朗朗,记得在西山独居的时候。就把高山峻岭藏在小小芥菜籽中,这其中的境界,有谁知道呢?
赏析:
这首诗是和诗,是和林子长的黄芥有关的。黄芥即芥菜,一种蔬菜。黄芥色黄,故名。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味。首句写种芥菜的情景,自己动手锄地,把芥菜种得疏疏朗朗。这一方面是写实,表现出农事的艰辛;另一方面又含有“心无机事尘般乐”(闲适)的意思。这个场面带有古诗“机罢方日静,赏爱庶无违”的意味。由首句进一层写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这句全用佛教的故事。“便把须弥藏芥子”是一个极有趣的比况。在禅家看来,世界虽大,其实不过一个芥子。这里应有“壁立千仞”的理解。虽微子粒,而有巍巍之高;同样,百丈飞尘亦可作须弥观。飞尘小矣,心善自有大获;玩物可以养志,真是尽握山川在手。诗词里常用以富有理趣的语句构成强烈的对比。与此不相上下的一句是“且将渤澥滴醯颐”(宋释重显)。“便把须弥藏芥子”与“且将渤澥滴醯颐”,都是善于从生活中翻出哲理,以诗助禅,以禅益诗。
诗的结句“个中境界有谁知”,点出前文所写都是“个中境界”,妙不可言。“个中”指芥子,“境界”指须弥山。诗人说:须弥山这么大的境界居然被芥子那么小的种子装在里面,这其中的妙处,有谁知道呢?“个中”二字妙在从“须弥”翻出“芥子”,又从“芥子”翻出“境界”,空灵中见奇趣,常言道:“于细微处见精神”,真有“万象皆通于一毫”(苏轼)的意味。“有谁知”三字,使读者自省自悟,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意味。如果改作“个中人自知”,便失去了这种效果。这首诗把一个似拙如巧的艺术世界展示出来了。这个艺术世界也诚如黄山谷所说的“巧则有馀,健则不足”(书画之道亦然),所以使读者深有所感而又难与人言。真正佳境就在于似难于理解又确确实实存在的那个无比精彩的微世界。总之,“妙在方圆掌握间”。全诗则充满了淡泊清雅的气氛,“耕当问奴休问婢”(闲适之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涵养有素、超越尘世的心灵世界。所以无怪乎能够捕捉常人难以感受到的精妙情思了。
诗意转换之迹非常自然,“个中境界有谁知”,的确是令人不易索解的名句。 回过前面两篇看似不离规矩又均嫌乏味的批语和考证文以后细味其亲切,豁然产生闻先知音识曲莫逆友朋聚首谈论才来愉悦之心.耐味咀嚼的程度正如挑挑拣拣口味顿发的毛栗子才能集中贯通可见直、结合、流畅、隽永、含蓄诸特点均已具备了.
虞俦这首诗的意境是丰富的、活泼的、新鲜的、发人深思的。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意境,是由于他具备了上述几个特点: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他以热爱生活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以淡泊清雅的心态感受人生;他运用灵活的艺术手段去捕捉常人难以发现的微妙情思。而更为重要的一环是他对词学的博识广闻修养达到较高水平层次 。这也启示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应当尊重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去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与表现力,尤其注重和探求在创造活动中思维思路转换所带来的走向更高水平境界契机作用效果和所带来的益处利益和前景意义 .上述只是借鉴朱熹、毛泽东所悟得的这一重要的启发经验及一般而论指导帮助更多的文艺作品得以比较深刻的研究及赏评上也是富有深远意义道理可思索的问题了。再说明白点要耐得回味反复品味从中体会一些知识也未尝不可的 。当然能像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那样寓含深刻哲学思想观点而令人领略品析韵味享受之余大有收益受益终生更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经验收获!对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及促进其进步提高和改进发展影响也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重要途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