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虞俦
蜡缀枝头春来回,缃罗休用剪刀裁。
直须浮蚁相携去,应有游蜂错认来。
晕紫檀心真似假,娇黄妆额自能媒。
年来世味浑如此,嚼蕊吹香一笑开。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和万舍人折赠蜡梅韵
宋 虞俦
蜡缀枝头春再来,缃罗休用巧裁排。 须寻轻蚁浮佳酝,好与游蜂认此台。 晕紫檀心如有意,妆黄浅额自相媒。 吹香嚼蕊君须索,会有清风拭姱首。
该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读者赏味:
一是独具只眼的题材选取。腊梅于冬末春初开放,与各花不同,蜡梅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早春赏花的一个极好花卉。然而,千百年来,人们赏蜡梅却常常落在其实用价值上,即蜡梅可作食品香料,用以制药则可治病祛疾。而该诗作者却独出机抒,以蜡梅为题材入诗,以“和韵”的形式,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蜡梅在审美意义上的独特魅力。这无疑使该诗在立意上就高人一筹。
二是独具匠心的形象塑造。该诗在立意高远的基础上,又以独具匠心的艺术形象塑造,进一步展示了诗的意境。蜡梅的花朵黄如蜜蜡,故称蜡梅;其枝条瘦而曲蟠,故称梅条。诗中“蜡缀枝头”即以一个十分醒豁的视觉形象,为全诗的意境铺设了一个亮丽的背景。“缃罗休用巧裁排”一句写出了人们对蜡梅这种自然天性的物候特性的忽视甚至误解;作者强调的是:自然之物当顺其自然,不必强求。这一形象的视觉形象还告诉我们:任何优美的艺术形象都离不开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独特想象和独特发现;诗人的想象固然丰富,“轻蚁”“游蜂”诸形象,即是用以说明折花饮酒赏花之法,同时又是对自然之物的妙用发掘,其艺术效果则是令人回味不尽。
三是意蕴丰富、意趣盎然。诗的前三联对“须寻轻蚁浮佳酝”、“好与游蜂认此台”即取浮花与游蜂联想:“应有游蜂错认来”,作了明确的认可,把尾联之意说得更为形象化,那确乎在酝旁,不须剪刀缝,点点欲盛开的“繁苞照影”,是会令在座的观花者和清醒的作者共醉,“同玩花光”(确切的说法也许是蜜蜂比我更重要,“不知骑马归何处?绿树声中笑语哗。”)。作者的语气是那么悠闲:好像不是他在赏花,而是和朋友们一道“爱花骑花”(南宋杭城多芍药花、牡丹花和蜜梅花。文人雅士多于栏畔围成一圈儿,竞相骑马争看名花之胜。)一般的去领略、享受、参与花的开放过程。这一切是如此的自然贴切而又超凡脱俗!于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气质。“自有诗人道来”(清陈廷焯语),于清逸中透出几分雅健和放达。“不施朱粉花自妍”(清沈复),一种出类拔萃之美自然就体现出来。“拈花微笑”不再是玄学化、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了。“春风唤作海山香”(宋代佚名诗人诗句),让人实实在在的去体会花的自然和它的诗意之美。“料想有花难逐春风。”在这里两者兼得之乐观更为可信也更合理!然因此词对开篇一问“蜡缀枝头春再来”,留下了不是一个答案的问题而是一道美丽的人生考题。“是谁曾想斯人不倦!” (佚名)当我们再一次遥想南宋诸城上那缕幽幽的花香时,“清风何处最断肠!”那殷红的尾句不仅让人魂魄震撼良久时且把话题升华到“国运兴衰子词责”这样的高度!或许我们的灵魂会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或“堕落”!这也算是一首超脱词吧!当生命美学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吸引的结果时那就是另类的蝴蝶效应吧!也为我们将来的寻梅问道做了更为清晰的铺叙吧!其实中国式的传统审美就是一种超脱的艺术!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