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虞俦
制锦无工拙,迷途有是非。
承符何所恃,投檄会须归。
未饱豺狼欲,宁论雁鹜肥。
归来羞碌碌,老去与心违。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赏析虞俦的《触事》:
触事
宋 虞俦
制锦无工拙,迷途有是非。 承符何所恃,投檄会须归。 未饱豺狼欲,宁论雁鹜肥。 归来羞碌碌,老去与心违。
这首《触事》写得似浅白,却寓含着丰富的理趣。诗人因遇事而有所感触,通过寓意和比喻,表达了一种及时罢职归隐、还我自由的思想。从现代生活的意义来说,也有启发人们处世要谨慎、辨别真伪并克服“好鱼美鸟者宠章殊,饥不择食者害身深”的毛病的意思。可见此诗不无教育意义。
开头两句用汉代的蜀郡文翁故事:成都蜀太守文翁为发展教化,在城中多处地方剪发屋基地皮,广建学校,培养人才。他教人制作锦缎,不论技艺的工拙,只问彩色配合得是否恰当,这是符合教育原则的。锦虽好,有工拙,但走错了路就会产生是非。这就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迷途有是非,承符何所恃?”承符是指东汉顺帝时张承符,他仗义执言触怒权贵,因而罢官。诗人用张承符的故事说明贤愚不辨,忠邪不分,就会产生是非。有识之士不肯同流合污,自然要遭到非难和非议。他深感不能在是非之地苟且偷安,决心罢职还乡。
“投檄会须归”中的“投檄”二字很有劲味。第一,“会须”二字显示出诗人归隐的决心和态度。第二,“投檄”而能“归”,说明已经同流合污而不能自拔,这里表现了一种正气。“须”字是相度时机,见其神速;“定归田园”“唯须命弃掷”而并不遗憾”,其镇定从容的神态跃然纸上。“未饱”二句:承上意归隐及时,就不会遭受到打击迫害。“宁可饿死事小,屈膝事大”,宁可老死家中也不受官府的气,这种高尚的气节是难能可贵的。“雁鹜”喻州县官吏。“宁论雁鹜肥”,是说不怕州县官的厚禄肥鲜,正是表明自己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归来”二句说:“我”怎肯庸庸碌碌地回来随俗俯仰呢?这同“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思想是相通的。这样结尾振响入笔,掷地有声。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寓意深曲,不作翻案文章。如写张承符虽遇“迷途”之“是非”,但作者对他不抱惋惜心情,反而劝他“投檄会须归”。对州县官僚则表示轻蔑态度:“宁论雁鹜肥。”因此全诗的立意是褒扬及时罢职归隐的节操的。这正是从积极处求和局,以明心见志为主旨。这样的诗就不同于翻案诗而自成一体了。同时语言明快直露,明白如话,可说是真率体的又一种佳作。
此诗为触事而发,如一泓清水见底,表现了作者性情坦率、磊磊落落的风度。对于劝慰诗而言,由于其自身特点不同,故不同于一般的言志或抒情诗;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其具有启发性或借鉴性的特点则是共同的。这也许正是这首诗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