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宝阁尚书凌公挽诗》宋虞俦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虞俦

《宝阁尚书凌公挽诗》原文

新学轻馀子,忠怀策万言。

治安犹涕泣,师友故渊源。

日曳尚书履,风生刺史轓。

汉庭谁第一,殊未逊公孙。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宝阁尚书凌公挽诗

虞俦

新学轻馀子,忠怀策万言。 治安犹涕泣,师友故渊源。 日曳尚书履,风生刺史轓。 汉庭谁第一,殊未逊公孙。

凌公,是虞俦早年的老师和朋友,对其影响深远。轻馀子,谓轻蔑世俗之徒,意指志行高洁。万言,极言其言论之多,也显示了其学问的渊博。忧国之情,赤子之心,殷殷期盼国家早日安定,流露出深深的忠君爱国情怀。从“犹”字体现出作者对凌公执著之情的认同,凌公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慷慨热情投入国家的改革之中,尽管最终事与愿违,但他的行为却被人们视作学习的榜样。

曳履,谓从容步行。刺史,古时州郡长官的代称。公诗中的“曳尚书履”之句,是对凌公从政的赞扬,表达了对其政治才能的高度认可。“风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凌公为政清廉、政绩斐然、施政得法的情景。

在汉代,凌公的家族凌氏家族在朝中地位显赫,然而在诗人的眼中,凌公的功绩并不在凌氏家族之下。谁第一,是诗人对凌公的高度评价和无限敬仰。然而在诗人看来,凌公的功绩和风范尚未能与公孙家族相提并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凌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这首诗以哀悼凌公为主题,通过对凌公生平的回忆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虞俦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深沉的哀思书写出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挽诗。他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以及由此引发的追思和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风格清新、质朴,与诗人自身的人格特质相互呼应。整首诗用词精准、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量以接近原文风格的方式进行翻译,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个人色彩,仅供参考:

在我看来,凌公您是如此与众不同,您的学问让我等世俗之人自愧不如。您对国家的忠诚和热忱,犹如万言书一般丰富。即使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您仍然热泪盈眶,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努力。您一直以来的师友关系,成为了您行动的源泉。您从容不迫地走着尚书履的道路,为地方施政带来清廉的风气。在汉代的朝廷里,您的工作谁能超越您?可惜还不能和您的前辈公孙相媲美啊。这首诗展现了一位诗人的悲痛心情和对已逝老师的无限感激和追思。虽然时代的变迁使两者相隔遥远,但是我们的敬仰和尊重却没有因此减少一丝一毫。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情,也是一种永恒的记忆。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