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虞俦
冰霜元不与花宜,颇怪梅花亦后时。
庾岭别来无驿使,少林忽见有横枝。
花工真幻知谁办,诗老题评岂我欺。
世味饱谙浑似蜡,对花不饮漫赓诗。
蜡梅
宋 虞俦
冰霜元不与花宜,颇怪梅花亦后时。
庾岭别来无驿使,少林忽见有横枝。
花工真幻知谁办,诗老题评岂我欺。
世味饱谙浑似蜡,对花不饮漫赓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蜡梅。腊月百花凋零,蜡梅却独自盛开,故称蜡梅为“腊梅”。首句“冰霜元不与花宜”即点出“蜡梅”与其它花卉开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春夏秋冬的各个季节不一样,它在寒冬腊月吐蕊,迎霜斗雪。作者直说,可能使人觉得“颇怪”,可是事实上腊梅并不很受人们注意。也许正因为它的花期迟了些,和晚开的梅花相依为命吧!诗人的态度和梅、和梅、蜡梅相同,也够执著的。所以次句也就将此一传语。这是在不能避免“颇怪”的心理驱使下说出来的。其实他也是“无能为矣”。庾岭两句是写腊梅生长的环境,由于它的枝条横斜、茂密、老干新花、疏影摇曳等特点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诗人们也总是喜欢以腊梅来自比。“花工真幻”即指巧妙的比拟也总是不可靠的,那么最后还得要靠自己的真实本领来立身。“诗老题评岂我欺”是作者对自己前不久写的《咏蜡梅》一诗中说过的“独迟三始信春妍”的话作了扼要的总结。“世味饱谙浑似蜡,对花不饮漫赓诗”,感叹花木凋零、人事不随人意长的同时又无可奈何地要反复思索、仔细斟酌是该喝酒还是不该喝酒。“饮酒”、“题诗”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事情,“不饮、漫赓”是落笔草率的表示吧?联系上文看来就又是少有的含蓄不尽了。他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逢场作戏或者凭个人兴趣而来的行为结果,其中有些不能说的明白的原因是颇耐人寻味的。该诗自然明白晓畅又意味深长。总体而言,该诗采用了拟人手法来歌颂蜡梅的精神气魄;古往今来君臣遇合说并非他个人的杜撰编造;直接用了四种答案表示对于当下的问题与苦恼的反感和对自己遭受无知觉命运的忧虑。(北京日报.龚克昌《解读诗词(蜡梅)所思所忧》,网址http://www.cbe21.com/content/2004/3338/)
整体赏析:虞俦一生并未曾见过佛门少林寺里的蜡梅树,但却妙笔生花般写出了这棵生长在少林寺里的蜡梅树的非凡气势。“庾岭别来无驿使,少林忽见有横枝。”是说自己被庾岭蜡梅吸引过来的原因:从京城长安来到江南后,虽然看到了盛开的春花秋月,但是一直未曾见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蜡梅花;没想到到少林寺看到一株生长横斜的蜡梅树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心意。“花工真幻知谁办,诗老题评岂我欺。”是说自己写了一首《咏蜡梅》的诗后,又看到有人写了一首题咏蜡梅花的诗。于是自己就怀疑自己的那首咏梅诗是否真的把蜡梅的特点写出来了呢?经过别人一评说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那首咏梅诗并不算好,别人并没有说谎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那首咏蜡梅的诗把蜡梅的特点写得非常好。“世味饱谙浑似蜡”两句的意思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和人情冷暖跟蜡烛的蜡烛差不多都差不多,经历了也就经历了;而像“对花不饮漫赓诗”这样的事却是非常难逢也非常难得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懂得其内涵。诗人感慨非常地发了几句感慨后收束全篇:不是像自己这样的经历的人很难说出真正的心里话来!这种风格深得当时人们的好评!整体而言该诗充满了闲适之感却又忧心如焚。写闲适之意又表现出诗人的达观而又流露出无尽的悲天悯人之情!的确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古人评论说:“文章最忌随人后”“机到自然成”(《全宋词鉴赏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以这两句话来看虞俦这首词还是很有眼力的。除了其本身的意境开阔和笔墨清新流畅等特点之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