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虞俦
秋月秋花自一回,锦囊收拾靡遗才。
吟馀顾兔毫端满,赋罢文犀纸面开。
十里清香供隐几,三人对影称挥杯。
笑渠冷淡为生活,何似笙歌鼎沸催。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做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自古以来,赏月之诗、木犀之句颇多,可谓佳制不断,令人一时之间吟咏不绝。今年秋天在八月中旬左右月明花放之时,多情公子虞俦已经“收卷不遗,成一网收”。 他秉着硕大的诗词锦囊,已把同类“囊括”光,这确实难能可贵。在这良辰美景中,独自欣赏自然风物,令人陶醉。诗人想继续赋诗吟咏,但“囊中”已空无一物,不能再作新篇了。此时他的心中感到一阵空虚。这空虚犹如干涸的诗筒,只待来水。突然,诗人目光转向笔端,灵机一动,立刻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首句点明题旨,抒发了诗人对中秋月明木犀盛开的欣喜之情。秋月、秋花自成佳趣,是一美妙题材。而今年此时,“锦囊收拾靡遗才”,更是一大乐事。于是诗人心花怒放,一腔诗兴勃发。
“吟余顾兔毫端满”,用典咏月。“顾兔毫端满”是形容月光如兔毫般满在广寒宫中。典出《搜神后记》卷五:“月中玉兔捣药以夕不侵。灵运既有“谐矣咏嘉兔”(《答万侯凯作》),诗人自幼工书善诗文者,“颇用辞情奇怪来夺人”(明施耐庵《吴歌·晚蚕辞序》)。玉兔名万段就是对端砚一只神怪的吟咏而出:“睡起毫端万朵云,欲将一物比还君。”(《石渠宝笈》)在这里,诗人即以毫端满月的玉兔来比喻中秋明月了。
“赋罢文犀纸面开”,此句意为构思已毕,以犀角拔毫纸洒墨挥就了。“文犀”指犀牛角,“纸面”即纸面上的墨迹。这句是诗人自诩其文才敏捷。此句颇得后人赞赏,如清熙宗时善诗的毕泷云:“古人比玉杵炼药,能令纸帐生风;今人以文犀见和,定使膏泽霑物。”此说甚是。“三吴竹马迎虞公,下笔由来云锦章”(宋祝穆《青岩话集》),赞誉之词可知。
次句转写木犀,“赋罢文犀”意犹未了,再写木犀数枝与清雅清香。其中对花、赞文又移情及人。“十里清香供隐几”,十月深秋在案几上悠然欣赏木犀花香而闲居自傲的情味。“三人对影称干杯”,更为诗意盎然。“隐几”语出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是:“饮酒过半……扣弦而歌曰:‘美人兮不来,夜既乐极……减肥思士而极所能。桂木芳馨,落此椒薄。”虞俦这句意思是:“你我二人与桂树对影酌干杯”。“三人”当是实指二人与诗人本人;“对影”当是实写与桂花树对酌。他们欣赏着十里木犀清香而举杯自饮。这情景令人羡慕“冷淡生涯”,又觉得它缺少“笙歌鼎沸”的热闹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笑渠冷淡为生活”,诗人笔锋一转,把前面所流露出的闲情逸趣推翻不顾,“笑渠”即讥笑别人,把笔锋转而指向热闹与繁华的生活。“何似笙歌鼎沸催”,意思是说上面那种生活才是值得一过的日子。“鼎沸”原指水如鼎煮,“催”在此语中含义比较复杂:既是“催促”,也有繁华热闹之意;又暗示入催人衰老之感。这一结句也与前面赞美热闹繁华的一、二句遥相呼应,对仗工整,余味无穷。
这首诗通篇写景、写人、抒怀、议论相结合。“秋月秋花”、“木犀”、“十里清香”、“三人对影”、“笙歌鼎沸”等自然景物、人间场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老到的辞笔将琐细意象揉合于篇。迹处语涉调侃议论(王聘珍),情趣筋斗其间跳跃,尤其妙结将全部韵致郁然而出;“下笔收拾靡遗才”,“翰勤劳勤漠不尽藏半闺斋”(“当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