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逸老(庄子云: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逸老(庄子云: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原文

白日下駸駸,青天高浩浩。

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

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

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

生死尚复然,其馀安足道。

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现代文赏析、翻译

逸老:在时光的褶皱里安放生命

白日匆匆西沉,青天浩渺无垠。人生寄寓其间,顺应时节便是最好。少壮时当勤劳,衰老时宜安歇。顺应此理多吉祥长寿,违背它或许遭遇不幸夭折。我五十八岁初退,养老虽不算太早。十三载闲适光阴,收获已然不少。况且退休后仍有俸禄,衣食总能温饱。又因风疾提前致仕,儿女婚嫁皆已完成。胸中全无挂碍,浩然之气充盈怀抱。飘然如云随风,欢愉似鱼戏藻。夕阳西下坐看暮色,更漏声声将迎拂晓。白发苍苍七十老翁,也堪称为高寿了。筋骨本非坚实物,不过一束芭蕉草。亲人偶然相依偎,犹如共栖一夜的鸟。离去有何留恋,停留也无烦忧。生死尚且如此,其余何足挂齿。因此临近老境的心,静默中契合天道。

诗人在这首《逸老》诗中,以庄子"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的思想为基调,构建了一个中国文人理想中的晚年图景。诗中"白日下駸駸,青天高浩浩"的天地意象,与"人生在其中"的微小存在形成强烈对比,却以"适时即为好"化解了这种悬殊,展现出一种与天地节奏共振的生命智慧。

诗人以五十八岁致仕为起点,细数十三载闲居生活的满足:有俸禄保障基本生存,儿女婚事已了无牵挂,胸中"浩气凝襟抱"的精神充盈。这种满足感不是来自外在成就,而是源于对生命节律的顺应——少壮时勤劳,衰老时安歇。诗中"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的比喻,生动呈现了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与自然元素融为一体。

面对衰老与死亡,诗人表现出惊人的豁达。"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的认知,既是对身体虚幻性的洞察,也是对物质存在的超脱。他将家人关系比作"一夕同栖鸟",暗示生命际遇的偶然与短暂。这种"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的态度,不是冷漠,而是经过深思后的释然。

在诗的结尾,诗人将这种晚年心境概括为"冥然合玄造",即静默中与宇宙大道相契合。这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主动的精神选择——通过接纳生命的有限性,反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自由。诗人以七十高龄自称"寿考",不是对长寿的沾沾自喜,而是对完整走完人生旅程的满足。

这首《逸老》呈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在老境中的理想状态:物质简朴而精神丰盈,承认局限而心灵自由,面对死亡而心怀安宁。在当今追求永葆青春的文化中,诗人的智慧提醒我们:优雅地老去,或许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