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何处堪避暑》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原文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现代文赏析、翻译

《何处堪避暑》现代文赏析

这首闲适诗展现了诗人晚年"中隐"生活的典型场景。诗人以"避暑"为切入点,通过林间楼阁、池上泛舟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凉自在的隐逸空间。"背日楼"与"随风舟"的对仗,不仅点明避暑的物理方位,更暗喻着远离尘嚣的精神姿态。

诗中"饥始食""饱还游"的日常起居,与"茶一瓯""濯足""搔头"等生活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隐逸图卷。诗人特别强调感官体验——"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知,正是其心灵自由的体现。"六七秋"的时间跨度,暗示这种生活状态的持久与稳定。

在精神层面,诗人提出"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的生命理想。他将"拙退"视为本分,明确拒绝世俗荣耀,即便"被世间笑"也坚守内心安宁。结尾处笔锋突转,由自适转为对友人杨尹贬谪的忧思,在闲适主题中注入现实关怀,体现了诗人"兼济"与"独善"并重的人生哲学。

全诗语言平易近人,节奏舒缓自如,通过日常细节的层层铺陈,最终升华为对自由人格的礼赞。这种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创作方式,正是诗人闲适诗的典型特征。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