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白居易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眼疾之痛与心灵救赎——诗人<眼暗>赏析》
诗人这首《眼暗》以眼疾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从身体病痛到精神顿悟的心路历程。诗歌通过七个意象的层层递进,完成了从生理痛苦到精神超脱的升华。
首联"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以时间轴展开人生对照,道出因果报应之理。诗人用"勤倦"与"悲伤"两个情感状态,暗示了知识追求与生命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眼睛在这里成为承载人生重量的容器,既是求知之窗,也是流泪之泉。
颔联"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转入深刻自省。诗人以"自取"二字点明眼疾乃自身所致,这种自我归因的勇气在古典诗歌中颇为罕见。病痛成为觉悟的契机,展现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颈联"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运用精妙比喻,将眼疾体验具象化。夜间视力模糊如将熄之灯,晨起视线不清似未磨之镜,这两个日常意象生动传达了视力衰退的痛苦。诗人通过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视觉障碍。
尾联"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完成思想飞跃。当医药无效时,诗人选择以"闭目"对应"眼暗",以禅修对应病痛,展现出典型的诗人式智慧——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超越。"头陀"意象的引入,将全诗提升到宗教哲学高度,暗示着闭目内观的修行之道可能比外在治疗更为根本。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将生理体验与精神觉悟完美融合。诗人以眼疾为媒,探讨了自我责任、生命局限与精神自由等永恒命题。诗歌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从具体病痛出发,最终抵达普遍的人生智慧,展现了诗人晚年圆融通达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