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咳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尹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比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现代文赏析与译文
【赏析】 诗人这篇亭记以"最"字贯穿全篇,构建起余杭郡-灵隐寺-冷泉亭的三重审美金字塔。冷泉亭虽"高不倍寻,广不累丈",却因"撮奇得要"成为点睛之笔,体现了唐人"以小见大"的园林美学。文中四季特写春草夏泉,运用"薰薰""欣欣""渟渟""泠泠"等叠词,形成视听通感的审美体验。"濯足床下""垂钓枕上"的夸张描写,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推向物我两忘的化境。结尾"述而不作"的自谦中,暗含对前贤建筑群"如指之列"的空间韵律的赞叹,展现出唐代文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境界。
【现代文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要数余杭郡最为秀美。在余杭郡内,灵隐寺的景致尤为出众。而从灵隐寺来看,冷泉亭堪称第一。这座亭子坐落在山脚下,泉水中央,位于寺庙的西南角。高度不足两寻,宽度不过数丈,却汇聚了天地灵秀,囊括了山水精华,让万物之美无所遁形。
春日里,我喜爱这里芳草馥郁,树木葱茏,能够疏导和气,吸纳精华,使人气血通畅。夏夜时分,我钟爱此处泉水澄澈,凉风习习,可以消除烦闷,解酒醒神,令人心旷神怡。山间树木如同亭盖,嶙峋岩石宛若屏风,云气从檐角升起,水面与台阶齐平。坐着赏景的人,可以在座榻下濯足;躺着亲近自然的人,能够在枕畔垂钓。更何况那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纯净凉爽又柔润丝滑。不论是凡俗之人还是修道之士,眼中耳中的尘俗,心里舌上的污浊,不必特意清洗,一见此景便自然涤荡。这种潜移默化的益处,又岂是言语能够道尽的?这就是冷泉亭能冠绝余杭、称雄灵隐的原因啊。
杭州从城郭到四郊,群山环抱,湖泽交错,天然形成绝佳景致。先前在此任职的官员,相里尹建造了虚白亭,韩皋仆射修筑了候仙亭,裴棠棣庶子营建了观风亭,卢元辅给事兴建了见山亭,最后河南人元藇右司郎中建造了这座冷泉亭。于是五座亭台遥相呼应,如同伸展的手指,可谓穷尽了美景,做足了文章。后来的人即使心思再机敏,眼光再独到,也难以再添新意了。所以我只是继承前人之美,记述而不另创新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