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鹤之困:当自由成为囚笼里的乡愁
高竹笼前独徘徊,乱鸡群中显孤标。低头时恐丹顶落,晒翅总疑白羽消。鸬鹚毛色黯然失,鹦鹉娇声刺耳嚣。临风一声清唳起,怅望云水故园遥。池中此鹤世所稀,疑是辽东丁令威。松雪沾胫显清骨,菱花缀羽见风仪。暂向林间寄身影,终须云外展翅飞。若问故巢何处是?主人情重未能归。
诗人笔下的这只池鹤,活脱脱就是一位被世俗困住的士大夫。高竹笼前,它"无伴侣";乱鸡群里,它保持着"风标"。这哪里是在写鹤?分明是在写人,写那个在官场中保持清高姿态的诗人自己。
鹤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不安与矛盾。"低头乍恐丹砂落"——它害怕失去头顶那抹象征高贵的朱红;"晒翅常疑白雪消"——它担忧自己洁白的羽毛会褪色。这种对自我标识的焦虑,不正是士人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当诗人将鹤与鸬鹚、鹦鹉对比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士大夫对庸俗同僚的鄙夷——鸬鹚毛色暗淡,鹦鹉只会学舌,都不及鹤的清高孤傲。
但最动人的是第二首中鹤的自我认知。"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它知道自己不是凡品,而是传说中得道成仙的丁令威所化。松枝带雪,菱片缀花,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虽处困境仍保持风骨的灵魂。它"低回且向林间宿",是暂时的妥协;"奋迅终须天外飞",才是终极的追求。这种矛盾心态,与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何其相似。
最令人心碎的是结尾。"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鹤知道自己的来处,却因主人的眷恋而不能归去。这"主人"是谁?是现实中的权贵,是仕途的羁绊,还是诗人自己无法割舍的功名之念?诗人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永恒的困境:当自由成为奢侈品,当乡愁变成无法抵达的彼岸,我们是否都成了那只"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池鹤?
这只困在池中的鹤,羽毛上沾着松雪,脚踝上缠着菱花,眼中望着云水,心里想着故巢。它不属于这里,却又不得不在这里。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乡愁——对纯粹自我的乡愁,对精神家园的乡愁,对真正自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