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夏侯秀才春日见寄》唐李中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中

《和夏侯秀才春日见寄》原文

绵蛮黄鸟不堪听,触目离愁怕酒醒。

云散碧山当晚槛,雨催青藓匝春庭。

寻芳懒向桃花坞,垂钓空思杜若汀。

昼梦不成吟有兴,挥毫书在枕边屏。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李中《和夏侯秀才春日见寄》是一首优美的春愁闺怨诗。诗人以婉转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春日里闺中思妇怀人相思之苦。

首句“绵蛮黄鸟不堪听”,诗人以绵蛮的黄鸟起兴,大概这种小鸟圆转宛转的歌喉常常触发远人的愁思,难乎为听,透露出在独守空房的妇女的特殊的感情历程。继而,“触目离愁怕酒醒”,独处孤单寂寞的人,逢上良辰美景更怕酒醒。即便沉湎于杯中物,以借酒销愁,但酒后深更半夜的敏感凄冷便使心头“离愁”这凄凉情绪倍加沉重了。酒醒后她可能仍然不得安宁,在这种浓浓的乡愁驱使下她将会想起更令她惦念牵肠的夫君,其心情苦闷也可想而知了。这两句把思妇深闺寂寞的情景和她孤凄难奈的情绪抒写得情景交融,丝丝入扣。

接下来,“云散碧山当晚槛”,尽管离愁压上心头,但是不愿让自己在烦闷中消沉,于是她走到了亭槛边。也许是看碧空晴山云消雾散,也许是登楼凭栏以舒怀。但这时雨催青藓匝春庭,春色盎然,可望而不可及。她那无限的幽怨又向何处诉说呢?

“寻芳懒向桃花坞”,思妇在碧山亭槛边触景伤情,在“雨催青藓匝春庭”的情境中,更增添了惆怅无依之情。所以诗人想,何必要去那桃花盛开的花坞寻花邀媚,让自己陷进花海欲醉不能、欲醒更忧的境地呢?可是无人与共,无人能识此个中三昧。爱夫不归之情伴着惆怅萦怀、惘怅离情酒愁“云山满卷清兴屏”,使人不可久抑的心思一缕缕散出来煎熬人的思归之心时时刺痛着她爱夫的情深执着也就是女诗人难以忍遣的家国乡思了。“杜若汀”未成用典,意在写出那杜若一般空思恋、空忆念的心绪与情感难以宣泄、释放。

“昼梦不成吟有兴”,这句写得最为动人。夜不成眠,白天只好强打精神。然而白天吟诗以自遣,也说明她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夜梦与昼吟是爱恋的互补。这里“有兴”二字可玩味一下,“兴”本指诗歌的情调,此称“昼梦”、“吟诗”之人的情调兴致(心绪)亦极其熨贴传神。“吟有兴”也令人想到她是沉吟吟诗而感发了她少妇的美兴或别的不为外人明见的幸福,“爱在诗(示爱)、欲在游(旅游),怨也一起泛起!”有人解说这是诗女的劳动(诗句“安得闲暇相公宠”,“孰知拘束为家误”)——“心口而说诗”(用口吟诵而未投入笔写出的诗)或曰“闺情诗”(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恐未必恰当熨贴。

最后一句“挥毫书在枕边屏”,把女诗人那种夜阑不能成眠、思念至极而奋笔疾书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李中这诗句实是对她的爱侣写的回信的字纸的真实描绘:牵念不已的情愫或渴求欢聚而不得的不尽苦闷尽情吐出的一片信札也许是一种心声:情感自然真挚,“锦书还成未?”下句诗人的思绪也便自然地收束了。

全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译文:

黄鸟啼叫着叫人烦躁不安,酒醒之后更增添了满目凄凉之感。

山上的云彩消散时正值傍晚栏槛外碧山相伴,雨后的青苔更显得满庭春色盎然。

懒得去寻访那桃花深处的艳遇,只在屏风上画着钓鱼图空自思念着那人。

白天梦不成便吟几首诗寄托闲情抒发雅兴,写好的诗句都留在枕边的屏风上。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