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愁》唐徐夤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徐夤

《愁》原文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唐 徐夤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这首诗是写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夜漫长,更漏声听起来仿佛也变缓慢起来。诗人常常为歌声所感动,愁眉苦脸。黄叶飘落的时候,捣衣声不时传入耳中;子规鸟儿不住地在梦魂中啼叫,就更搅得他不安。他的愁情恰似一幅仕女图:虽置身于图上而并不在图上的人物——那惆怅失落的孤独之感使诗人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用。这就是诗中明妃和蔡琰的愁情。

这四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物象出之。物象是愁情的载体,是愁情外化,诗人因愁情的郁积于心而发现和创造出物象来。写心事和情思,用物象出之,能够使内心感情世界更为丰富多彩。这样既能强烈地表达内心感情,又能使人感到含蓄深沉,似可见其面貌,却难以具体描绘,只能意会。

诗的最后两句“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四皓”是传说中四位贤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和甪里先生周术。“四皓”之一的后人留园公曾有“避时须避世人闲,我独虽忙喜事还。深掩柴门聊避客,等闲莫放俗人看”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他们四个都是自视清高的人。这四个高龄老人不愿乱世见用于昏庸的刘邦或始皇子孙所以不得不“入山”。面对严酷的现实(无论是征战还是任用人才)徐夤是不可能避世隐居的。“归客最堪欺”,只是慨叹自己的境遇。“最堪欺”并非是真的被人欺侮,而是在自我欺骗或自我安慰,也可以说这一句表现了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之情和对无知人们的关爱之情:在这种形势下还能够归隐田园做到安居乐业么?诗歌要运载的是沉重的情感及思想的积淀(这就带来了些许沉闷和压抑感),要想它变得轻盈一点或是达到雍雅而意深的境界那可真是微乎其微!虽然这两句采用了韦庄的诗句“今朝都邑客,何处不可逢?”的字面含义及气韵构想而成并有点借鉴意义——只希望真有那么一种世外桃源能让作者寻觅到排遣不掉的难得解脱的真谛与自我慰藉的好时光的话。所以作者注入了主观上的心理暗示以此意遣词用语那这句也就失去了实际价值从而可以随机转化为诗词本身的节奏虚词以及末句的那种引人共鸣的力量就无需牵强去联想和探寻深层涵义了:多疑或者自信过剩的人读到这里都可以产生情感及思想的共鸣那便是对归客无可奈何的慰藉!

此诗前六句以叙事起兴为主,从夜长漏迟、歌带愁情、黄叶催捣、子规啼梦等细节描述中见出愁情深重;结联点明: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留下好容易隐居的四皓都不能不为“无家客”(作者自称)受到好心的开导(不是批评)“胜者自胜”,处境多么不佳。“无家归客”诚可叹焉——无处躲避“最堪欺”!对此李咸用的“平生倚惯轩前玉。肯向人前独隐时”,可谓一唱三叹:就境遇言也是对末句的注脚!也可视为点睛之笔——整首诗的表达重点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由此联想到王维的诗句“城南小陌雨如丝,寂寂花落缓缓归”(《送魏二》)那“寂寂花落”不正是“黄叶落催砧杵日”的景象么?而“城南小陌”“独隐”“缓缓归”等字面也正可用来表达徐夤此时的心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以细节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细节是愁情的外化,是诗人内心感情世界的外在表现。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和思想有独特作用。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充分和深刻。这首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