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楚国史》唐徐夤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徐夤

《楚国史》原文

六国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

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楚国史》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徐夤的《楚国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切悲痛的楚国历史。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商於之事以及秦统一六国历史背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政的愤慨,表现了诗人不畏强暴、直面现实的性格。

首先,诗中表达了对于商於之地百姓痛苦经历的同情。“六国商於恨最多”,这里提到了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所受到的痛苦和牺牲。徐夤借此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

其次,“良弓休绾剑休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慨。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良弓和剑分别比喻为贤能之人和勇猛之士,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些人才的压制和扼杀。同时,“休”字与“磨”字相对,表现出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的无奈和愤怒。

然后,“君王不剪如簧舌”一句,直接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弊病。在这里,诗人以君王比喻为领导国家的人,而“如簧舌”则象征着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人。这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阿谀之风和腐败现象,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愤慨。

最后,“再得张仪欲奈何”一句,是对历史发展的深深忧虑。这里以张仪比喻为秦国的谋臣,表达了对历史趋势无法抵挡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历史的反思。

总的来说,《楚国史》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深意的诗,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政的愤慨和对未来的忧虑。现代文译文可以是:“商於之地百姓苦难深重,贤能之士被埋没,君王被阿谀之风所包围。如果再次得到张仪这样的谋臣,又该如何呢?”这样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诗的情感和深度,又能够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