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开窗》唐徐夤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徐夤

《开窗》原文

闭户开窗寝又兴,三更时节也如冰。

长闲便是忘机者,不出真如过夏僧。

环堵岂惭蜗作舍,布衣宁假鹤为翎。

蔷薇花尽薰风起,绿叶空随满架藤。

现代文赏析、翻译

开窗

徐夤

闭户开窗寝又兴,三更时节也如冰。

长闲便是忘机者,不出真如过夏僧。

环堵岂惭蜗作舍,布衣宁假鹤为翎。

蔷薇花尽薰风起,绿叶空随满架藤。

作者首联设为黎明起床时的情景。只有第一句“开窗”意思显明。接下来一句乃补足此“开窗”之意。“寝”而又“兴”,意味着一种情不自禁的自然趋势。三五更夜里周围万籁俱寂,“夏月高卧不知钟,窗间如睡梅香熏透纸窗。”而半夜里乍然惊醒时分,也会感到周围万象瞬息万变,所以这句诗是以一种特定的感受来强调并深化“寝”与“兴”之间的过渡是如此之顺乎自然。从环境气氛来看,这里有一个春夜“睡眠者”,那特定的气氛、情调又是那样幽静、清凉,怡悦。这是黎明前的一次觉醒,在醒觉中自己意识到,正是这种不可遏制的自然趋势,驱使自己霍然而起。由此便引出下面一句:“三更时节也如冰”。以水之寒喻时之冷,这叫做借比类而拟人。“时节如冰”虽纯属情语、比喻性意象,却也有几分严寒之意,因为它让人想起刚从冰块中融化的那种乍暖还寒的早春。总之到此刻为止,除了第一句所写的开窗一事外,都是夏夜的事,都是眼前切身而具体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生活感受并不独特,但却很温馨,因为这样的生活情调是很普遍的:夜晚幽栖在布衾上读书写作。可是在这之前诗人笔下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这舒适的起居环境。“长闲便是忘机者”即点出了他的思想特点:与世无争。一般隐逸古诗人常常爱把人世功名系怀之类的想法拟人化。“长闲”,也不可仅解释为诗人名姓作诗时的心境舒畅:“机事心全忘”“谋为直莫中”“身心惬吝了无忧”均可视为对于客观时局和个人心性的心情状态的真实表现、故在这明快委婉的一笔中同样可以见出诗人的情调追求来。“不与尘缘识任顽”,“生世生涯本乏功,往来踪迹谩相同”,同这类词句相比具有更加活泼奔放、轻松愉快的特点,以此总揽一起居室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全部情绪心态这就可见诗的主体性格就是与世无争。但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人他在这个四壁为居处和矮屋为舍的环境中生活又是心安理得的。“环堵萧然”“瓦屋蓬蒿”,在这穷困的生活环境中却能保持那么安乐自适的心绪和精神状态——此所谓超脱尘外的心境。

颔联两句承上意脉继续写“忘机”之人的生活情态:“环堵岂惭蜗作舍,布衣宁假鹤为翎。”上句是说居处简陋如同蜗牛壳一般狭窄;下句是说自己宁可穿着粗布衣服而终老山林,不必去追求富贵功名。“岂惭” 、“宁假”,就意义论或略有变化但是运用通感写意甚微;“自有江湖逐浪游”。该句古拙有趣大为谢叠山称道在司空图等人之后应是一个比较好的自荐语句。 此后不仅脱去疏远现实的行为。《访别茅屋赴西郊一时回首》中也有类似诗句:“自有江湖志,不甘管鲍遗。”颈联两句则又回到眼前事眼前物了:“蔷薇花尽薰风起,绿叶空随满架藤。”蔷薇花谢而风却依然薰然;绿叶满架却已无人采摘;藤萝依然自在自在地生长;——花落了还要等待来年,人老了还有来年的青春。作者似乎有点伤感了;而风声、叶声却都似乎在慰藉有如此胸襟的诗人。但在这温馨的尾声中似乎也还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之情;——这么安于现状的生活不会感到有什么缺憾吗?答案在下句:“却恐蜗庐随日转”即应承了前面的那种潜在伤感:“不问世间多少事;但逢客至下床迟”。而这淡淡的寂寞情韵与淡到无痕的人生哲理似乎是相生相随的。 总之这首诗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以一种轻松的笔调写出了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在幽栖生活中表现出一种与世无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