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韩愈
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
蝇蚊满八区,可尽与相格。
得时能几时,与汝恣啖咋。
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鹊鸣声楂楂,乌噪声护护。
争斗庭宇间,持身博弹射。
黄鹄能忍饥,两翅久不擘。
苍苍云海路,岁晚将无获。
截橑为欂栌,斫楹以为椽。
束蒿以代之,小大不相权。
虽无风雨灾,得不覆且颠。
解辔弃骐骥,蹇驴鞭使前。
昆仑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停车卧轮下,绝意于神仙。
雀鸣朝营食,鸠鸣暮觅群。
独有知时鹤,虽鸣不缘身。
喑蝉终不鸣,有抱不列陈。
蛙黾鸣无谓,閤閤只乱人。
《诗人〈杂诗四首〉:虫鸟寓言中的士人精神图谱》
【现代文译文】 晨蝇不必费力驱赶,夜蚊也无需挥手拍打。蝇蚊遍布天地之间,岂能一一与之较量?它们得势能有几时?且任你们肆意叮咬。待到九月凉风乍起,便扫尽这些踪迹。喜鹊喳喳显摆巧舌,乌鸦聒噪争夺地盘。在屋檐下争斗不休,赌上性命换取弹丸。黄鹄甘愿忍受饥饿,久久不愿展开双翼。茫茫云海漫漫前路,岁暮时节恐将无获。截断房梁作短柱用,砍削楹柱当椽子使。捆扎蒿草充作建材,大小轻重全失法度。纵使未遇风雨摧残,岂能不倾覆坍塌?解下骏马的缰绳鞍辔,却鞭策跛驴勉力前行。昆仑山高万里之遥,岁末路途愈加艰难。停下车轮卧于其下,从此断绝求仙之念。雀鸟晨鸣为谋食粮,斑鸠暮啼为寻同伴。唯有知晓时令的鹤,虽鸣叫却不为自己。哑蝉终究不肯发声,怀抱才华却不展现。蛙类鸣叫毫无意义,聒噪只会扰乱人心。
【深度赏析】 诗人这组杂诗以独特的寓言体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动物世界,通过四种昆虫与六种鸟类的对比映照,深刻揭示了中唐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抉择。
诗作开篇以蝇蚊为喻,展现小人当道的政治生态。"得时能几时"的冷眼旁观,与"凉风九月到"的自然规律相呼应,暗含对政治气候转变的期待。中间八句通过鹊乌之争与黄鹄之忍的强烈对比,塑造出"持身博弹射"的功利者与"两翅久不擘"的守节者两种典型形象。其中"苍苍云海路"的苍茫意象,恰是诗人自身宦海沉浮的生动写照。
第三部分转入更深层的哲学思考。"截橑为欂栌"四句以建筑喻政,批判当时"小大不相权"的制度失调;"解辔弃骐骥"六句则通过交通工具的错位使用,暗讽人才使用的本末倒置。"停车卧轮下"的决绝姿态,标志着诗人从求仙问道转向现实关怀的精神蜕变。
结尾八句形成精妙的动物寓言链:营营碌碌的雀鸠、超然物外的知时鹤、保持缄默的喑蝉、聒噪无度的蛙类,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士人。特别是"有抱不列陈"的喑蝉形象,既包含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也暗含对沉默是金这种处世态度的复杂评判。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构建动物世界的象征体系,每个生物都是特定人格的投射;二是运用"大小相权"的对比手法,在不对等的意象并置中凸显批判力度;三是创造"凉风扫迹""云海苍苍"等富有张力的意境,使说理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这种以虫鸟喻世的创作方式,既继承了《诗经》比兴传统,又开创了以寓言体批判现实的新路径,展现了诗人作为古文运动领袖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