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于慎行
梦中山色可曾惊,陌上烟尘塞上兵。
千树桃花月明夜,半间楼侧听吹笙。
以下是根据原文所做的赏析:
《山中奉寄太宰梦山杨公四首 其三》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寄情于山水,怀念着在山中的朋友杨公,向其表达深深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诗境清雅,使人读后能深深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深情。
“梦中山色可曾惊,陌上烟尘塞上兵。”开篇两句就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变化。在梦中,山色宁静,然而醒来后,却发现陌上的烟尘纷扰,塞上的兵马奔腾,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这两句也描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为朋友在山中,而自己却身处尘世之中,无法与朋友相见。
“千树桃花月明夜,半间楼侧听吹笙。”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月下看桃花的美景,桃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而“半间楼侧听吹笙”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象着朋友在山中楼阁旁吹着笙,自己则在旁边听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诗人对山色、桃花、月光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深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热爱。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比如“梦中山色”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桃花”则象征着美丽和爱情,“月明夜”则象征着宁静和美好。这些意象和象征意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山中奉寄太宰梦山杨公四首 其三》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和深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仰。同时,诗中也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让人们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获得更深的人文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