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于慎行
年年陌上起骊歌,别恨秋声可奈何。
欲折一枝桥畔柳,长条零落已无多。
送范涵虚太史请假南归三首
明 于慎行
其一
风尘双阙隔年时,劳望金门更待谁。 犹胜异乡伤逝水,南流终去送春归。
其二
王言东壁耀重辉,还自疑行夙所违。 应笑衡阳声断处,临流伫立雁初飞。
其三
年年陌上起骊歌,别恨秋声可奈何。 欲折一枝桥畔柳,长条零落已无多。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伤之情。“风尘”二句是说,友人请假归家,途隔千里,只能遥望那京城中的“双阙”了。“劳望”二字,表现了友人渴望留在朝廷的心情,而“更待谁”三字,也隐含了上面两层意思。作者自庆幸能与友人在朝廷同事,对友人请假南归倒觉得是一种多余,同时也隐含着对仕途的厌倦。这两句是劝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犹胜”二句是说,即使异乡伤逝水流,终归要向北流去,也比在朝廷送走春天强。言外之意是,如果留在朝廷,只会徒增伤别之恨。这里用“伤逝水”来喻指伤别意绪,非常贴切。“伤逝水”原指叹逝去的人和事,这里用来比指即将离去的朝廷,构思巧妙。
“年年陌上起骊歌”是“别恨”的源头。春天是美好而又令人留恋的季节,“陌上”是春意盎然的时候人们出游踏青的地方。“年年”二字,点明这是久已成了习惯的行动。踏青春游本是欢乐的往事,但一经与“别恨”联系起来,就显得有些黯然神伤。所以“陌上骊歌”不仅点出了别恨之源,而且以离别的场所令人联想骊歌悲切的曲调所引起的感伤情绪。“可奈何”三字,是感到无可奈何的意思。离别已成定局,一切希望都已破灭;秋天的寒风一吹,行者不顾“杨柳岸月洒花径”,扬长而去也。但是感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长条零落已无多”,曲终人去后留下的只是一束萧索、凄凉的柳条。“已无多”,以春柳凋零,写离别后的索然无绪的神情。虽然古人常说:“柳永西楼残梦迷”,认为折柳即有相思相送之意;但此处却是作者觉得必须选择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劝友人回家虽然是要作者心里清静、快乐而不要挂念这些;但作为朋友的他又怕“折柳相看何太早”(白居易《青门柳》),甚至当头棒喝地劝友人莫道“心在山东身在吴”。这就透露出当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余韵袅袅,耐人寻味。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家的衷心祝愿。虽然有人认为此诗写得“情意不深”,但从送别的情绪中表达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归乡与亲友团聚的渴望,反映了诗人的心境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此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语言质朴自然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它所表达的真挚而复杂的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于译文的话,我会尽量保留原意的同时让译文更通顺易懂:
每年在马路上我们都要唱起骊歌离别,秋天的声音充满了离别的恨意,我们该如何是好? 想要折一枝桥畔的柳枝送给你,但是长长的枝条已经零落的不多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家的衷心祝愿,虽然有人认为它“情意不深”,但我觉得它能够反映诗人的心境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如行云流水般通畅,感伤情绪从中表达出来表达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归乡与亲友团聚的渴望。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觉得应该选择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在我要说的话是不是太迟了呢?我自己也觉得该说的话还没说完呢!尽管如此,“心在山东身在吴”的比喻也许可以帮到你吧!无论如何都祝福你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