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于慎行
谈经几日别东州,回首谁登济上楼。
素月芳尊成远梦,长天极浦足离愁。
书传蓟北霜鸣远,人在漳南玉露秋。
一水蒹葭江口路,何时却见北来舟。
秋日有怀朱长君可大
谈经几日别东州,回首谁登济上楼。
素月芳尊成远梦,长天极浦足离愁。
书传蓟北霜鸣远,人在漳南玉露秋。
一水蒹葭江口路,何时却见北来舟。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朱长君,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可大是他的字。明万历年间,二人同在朝中为官,作者官至少詹事,掌司经局。朱被外放出京,作者写了这首诗以寄情。
首句点明分手的时间和地点。“谈经”是借指过去的往事,东州是作者与朱长君分手的地方。“回首”一语双关,既写诗人对友人离去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又写出了彼此内心各自产生的留恋之情。
“谁登”二字颇富感情色彩。诗人对友人的离去,心中确实十分懊悔。“济上楼”是写实,也是作者对友人的寄寓。登上那临济水之上的楼,也许可以望见东去的友人。但济水总是越过万重山峦,而人的分离则是咫尺天涯,即使登上那高高的楼阁,也见不到离别的友人。这种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更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所以第二句就提出“回首”的后果:“谁登济上楼”。这实际上是问自己:回首东州,看到离别的人已经远去,那么谁能在高楼上看到他远去的背影呢?这里连问的语气表现出诗人的怅惘和无奈。
“素月芳尊成远梦”二句是对友人的思念。“素月”指分别时皎洁的月色,“芳尊”指共同饮酒的美好记忆,“月”与“尊”既衬出过去的往事(或离别后各自的生活),又和人的别愁联系在一起。“尊”和“梦”是主观的情绪与对象交织一起。二者一曲一直,“酒香果馥透心田”,“惆怅方深想念殷”。按着彼此共同的深情和史可大已经在抗金前线(漳南)的处境,“长天极浦足离愁”一语又唤醒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这五、六两句由陆游《秋思》“蓟北霜鸣远,漳南玉露秋”句化用而成。陆游原为思乡,此即借用其意而又扩大其意境。两句写分别后南北两方时时的思念之情。这种思绪因“书传”“蓟北”“霜鸣”和“人在”“漳南”“玉露秋”等具体事物而愈加强烈,于是诗人不免更加地思念友人了。结尾二句:“一水蒹葭江口路,何时却见北来舟”,点明了题中的“有怀”。“一水蒹葭江口路”,既写出了水路迢迢,又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横隔着一片烟水苍茫的茫茫江口,而只能遥遥相望而不能相见。“何时却见北来舟”,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盼望友人能早日北来,并由此透露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时局的关切。全诗深情款款,绵意无穷。
此诗通篇虚实相映,“谈经几日别东州”是实,“回首谁登济上楼”;“成远梦”,“足离愁”;“书传蓟北霜鸣远”,“人在漳南玉露秋”是虚,“一水蒹葭江口路”则是二者的结合。“谁登济上楼”、“何时却见北来舟”,则进一步点明题中的“有怀”。末句的急切盼望与前句中的写已分不开、已联结在一起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同时这种虚实结合也为人们留下了艺术的空白和回味无穷的空间。明代诗评家凌濛初评论此诗说:“不尚矫饰,有真气耳。”并说此诗作于作者退隐之后,“可见当时二人游处时景”。由于作者晚年宦迹半天下,对友人的怀思有深刻体会,所以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卷十六赞此诗为“真语无纤毫雕饰”。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妙有流波涌出之势。”可作为鉴赏此诗时的参考。
这是一首情韵深沉、意绪绵邈的怀人诗,风格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