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于慎行
习习泽中鸟,斑斑五采质。
天寒游石梁,十步不得食。
一朝栖灵囿,羽翰生颜色。
餐君玉山禾,饮君丹霞液。
道旁有寒士,感之长太息。
拂拭岂不怀,人养非所适。
愿因晨风发,振我凌空翼。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十六”之感怀诗,将君子的飘零,放在孤雁难飞的秋寒里。使漂泊更具有宿命的凄紧色彩,对比对照之际,更多莫名的隐约感伤。“一朝栖灵囿,羽翰生颜色”,典借仙人驾鸟形飞于灵囿之中,那飘逸的形象使人惊异。这一句是对个体生命漂泊命运的抽象,也是对个体生命漂泊意义的深度体认。他显然是借用“灵囿”这一带有皇家园林特征的意象来丰富、来强化“漂泊”的内涵,使之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一种形而上的“道”的象征。“餐君玉山禾,饮君丹霞液。”这是对理想生活的描绘,是在无法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自我慰藉。
“道旁有寒士,感之长太息。”这一句是全诗的转折点,也是诗旨的转折点。由前四句的孤雁形象转到寒士形象上来了。这一转折,丰富了孤雁形象的内在意蕴,深化了这一形象的人文内涵。“拂拭岂不怀”,以下,诗人的笔触开始回还缭绕在京城的深街长巷。此处的“愿因晨风发,振我凌空翼”,两句暗点雁的名,承前“栖灵囿”句来,理想有了现实依据。“寒士”一联境界空阔、峭拔凌厉、高远清空、逸韵闲长。
全诗以孤雁自喻,意在言外,寄托遥深。于慎行是明中叶后“台阁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多写个人闲适心绪,从这首诗中可见其诗风之一斑。
译文:
翩翩飘荡在水中栖息的鸟儿啊,身上有五色斑纹。天气寒冷从石梁飞起来,飞了十步八步却找不到东西吃。有一天在皇家园林里安了家,翅膀羽毛焕发出美丽的光彩。吃的是玉山上的禾苗,喝的是满含着霞辉的甘泉。道边的贫寒书生见了,对此深有感慨长叹息。想要拂拭尘垢和它亲近,可是养鸟人并非是我所向往的人。希望早晨的微风吹动它奋飞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