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七日夜雨》明于慎行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于慎行

《七日夜雨》原文

佳期方待夜,雨气转氤氲。

愁望明河影,翻成楚岫云。

鹊梁何地驾,笙鹤会能闻。

未悟阴晴理,休将巧拙分。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七日夜雨

明 于慎行

佳期方待夜,雨气转氤氲。

愁望明河影,翻成楚岫云。

鹊梁难借问,笙鹤杳难闻。

未悟阴阳理,休将巧拙分。

在漫长的雨夜,诗人的思绪如绵绵不断的雨丝,连绵不绝。他为久雨不晴而忧愁,望穿秋水,期盼着佳期如约的良宵。可是夜色渐渐深沉,天边的明河(银河)愈来愈暗淡,只留下朦朦胧胧的影子,也成了缭绕天边的楚山(山峰)般的云雾。他的期望落空了,又有了不祥的预感,于是在长夜漫漫的寂寞中,回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的神话只有在久雨不晴的时候才会出现鹊儿在银河上建起桥梁以求天河女皇。可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想要凭借巧手得到美满姻缘只能是无稽之谈;那神仙笙笛之声也不能传递给他信息了。他又想到了阴阳二气的运行,晴雨变化的规律往往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在感叹之余他写下这首诗,对一切悲欢离合的故事似乎有了新的感悟。 古人用“未悟阴阳理,休将巧拙分”表达他们深深的宿命感。他们相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荣辱兴衰。他们相信命运,但又无法解释命运。就像他们无法在久雨不晴时见到传说中的鹊儿在银河上建起桥梁一样。这种宿命感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诗常常充满了悲天悯人、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宣泄,而且也表达了对世间规律的尊重和理解。虽然有时候,他们的诗句也带着一丝无力的悲观情绪。 这首诗让人联想到秦观和温庭筠等诗人哀婉缠绵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情绪、形式都很相似,甚至有许多通用的词汇和意象如“佳期如梦”、“良宵苦短”、“晓风残月”、“悲欢离合”等等。这些都说明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人或许很难理解这种情感和思维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种联系。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对命运的思考、对情感的表达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深情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久雨不晴的深深忧愁和无奈情绪。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命运的深深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古老的传说中,诗人对未来仍然怀有希望和信念。在无常的世界里,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理解规律、珍惜当下、追寻美好的事物来度过一生。这就是诗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佳期方待夜——美好的约会正等待夜晚的到来。诗人期待着与心爱的人共度良宵的美好时刻。“方待”二字说明诗人正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夜晚的到来。“雨气转氤氲”——此时天气突然转阴,下起雨来。这雨使诗人感到很扫兴。“转”字说明他原本期待一个美好的夜晚和约会,却没料到天公不作美而转阴下雨。“愁望明河影,翻成楚岫云。”他望着窗外迷蒙的雨景而愁闷不已。“明河”指银河,“楚岫”是楚山,高大险峻的山峰。“云”由“河”而“岫”,由晴朗碧空中的云霓变幻到久雨不晴的云雾缭绕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鹊梁何地驾?笙鹤会能闻。”诗人回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的神仙们能乘着鹊儿桥在银河上往来漫游;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却无法实现美妙的幻想。“何地驾”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笙鹤”则表达了他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未悟阴阳理,休将巧拙分。”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的运行所决定的,人们巧妙的构思和努力往往不能改变命运的结果。我们应该尊重规律、珍惜当下、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久雨不晴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深深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无常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理解规律、珍惜当下、追寻美好的事物来度过一生。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