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于慎行
烟林六月早凉生,夹道青山画不成。
流水亦知人送客,潺湲学作断肠声。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诗题是“送可大行方山道中二绝”,作于明代。送别本是平常之事,但方大却是初次远行,再加上于慎行对方大的才情了解颇深,更觉此行充满了未知和新鲜,自然别离时的心绪也就与一般送别不同了。这首诗便形象地再现了二人之间感情的细腻而微妙。
首句“烟林六月早凉生”,写的是时当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然而诗人却感到“早凉生”。这“早凉”二字是全文的文眼,为全诗提供了富有凉意的环境气氛,但因全诗未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所以这种凉意究竟是由何处而生,读者仍感到费解。其实这“早凉”二字暗点送别。因为方大此行前夜方在诗人处休息,所以诗人在此时即有“早凉”之感。这一场别离自然不会在清晨之前开始。不过若是说得更明白些,这场送别的时间在晚饭后直到夜深人静以后,“夜半凉初结”,“离披不相见”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全诗前面铺得那么悠闲、轻松,而在感情急转直下后收束得那么紧迫,就显得诗人在描写作画方面同样娴熟自如。
“夹道青山画不成”句紧承首句而来。“烟林六月早凉生”,极写送别地点方山的凉意。“夹道青山画不成”是对“烟林六月”的进一步渲染。“夹道青山”又称方山,它临着水道,又被近处的垂柳掩映着,确实像一幅画。但若是把方山比作画在纸上的那种远山,则因其逼近道左,临流照澈,倒影涵青,葱郁苍翠,仍可看作一幅画中之画了。这一句写景兼点别离的地点和明丽的环境气氛。
“流水亦知人送客,潺湲学作断肠声。”在这首诗里,这两句是用拟人笔法移情于流水,侧面表现悲哀的情思。“流水”,可以理解为眼前的送别者的去路──作者正为之送别;也可理解为情感的“流向”,就是送别的人心中感情的流动:依恋→怅惘→悲戚。“潺湲学作断肠声”是由作者展开想象的视觉、听觉、感觉交织成的艺术境界。“潺湲”是形容水不断不绝的流淌声,“潺”“湲”二字本来是客观地形容流水声音的凄切、悲苦;但经过作者想象力的丰富活动后却变成了流水“学作断肠声”,即流水仿佛具有人的生命与感情,能为之断肠。这一境界是奇特的,它把本来只是一种听觉感受的流水声转化为一种视觉、听觉、感觉多方面的审美感受。它比常说的“断肠声”三字意境更为凄切悲苦。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为友人送别的情景。作者以淡雅的笔墨勾勒出夏日的方山,创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之情和伤别之意。此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情意深厚。其另一个特点是语言轻淡素雅而意味深长。于慎行早年学唐诗,从这首诗中可看出他在学习唐诗方面的工夫。此诗末二句不仅显得格外委婉含蓄,深切感人;而且使诗中有画,使读者在素淡的画中得其深情。于慎行此诗为七绝,写得清新、淡雅、含蓄、有神韵。这一特点得益于他早年专攻唐诗的深厚基础。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