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书边事
唐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前六句写征戍者眼前所见,后两句写所感。
“调角断清秋”二句起笔,就把军乐的角声和苍凉的气氛整个断定下来清秋的景色和悲壮的军旅生活跃然纸上,说明这是一支秋色中出征的队伍。这一起笔可谓统摄全篇,总冒下文。接着展示征人警望的图景:“征人倚戍楼。”军队驻扎在城楼上,而自己作为戍楼上的警望员倚楼远眺。“倚”字颇耐人寻味,有踌躇满志意蕴。“春风对青冢”二句展示了两幅对比性的画面:一幅是春风中对着“青冢”──古代以美女姓名命名的冢,而今是汉代塞外的“空冢”,只长着荒草,人迹罕至;另一幅是白日斜照下的塞外“梁州”,空旷无垠,给人以雄浑阔大的感觉。诗到此又宕开一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无兵阻的大漠上居然有游客来游历。下笔如空山绝涧,意外得之令人惊奇,说明了“游”之不易,突出了边境的平静和人们的乐观。于是作者放笔直抒了:“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似水流淌的小溪一样,蕃情也向往安宁、向南流淌;表明了和蕃的永恒愿望。在这里“愿”字蕴含丰富,表达了番汉像水长流不断的向南归降、求和的愿望。这一篇诗对大唐边镇将士宏伟的气魄和巩固边防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体现了唐王朝强大和巩固边防的必要性、重要性,通过描绘一幅和平宁静富庶、民族关系融洽的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诗人以一幅边塞春光图作为诗歌的首尾照应,中间以广阔的图景展现边镇的大好局面。整首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主题鲜明。诗的格调也颇令人振奋。当读者读到“大漠无兵阻”,“蕃情似此水”的时候,不能不被作者的宽阔胸怀和乐观情绪所感动;不能不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如此时期而感慨万千!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点颇为突出:一是以实写虚、虚实结合。首联是写景实写,颔联、颈联都是虚写(或想像之景),描写在战争之后百姓希望安定的心情,首尾照应极紧;一是在恬静和安谧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急切光复的爱国激情、欣喜和昂扬振作的心情;二是对边境平和安宁气氛和浩渺宽阔的大漠的壮丽景色令人大喜过望的场景描画含蓄地表现出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多么令人神往!这就是此诗从立意到表现给读者以清新隽永感觉的艺术特色所在。
最后对于整首诗的情感进一步赏析:全诗充溢的不仅有边防将士的自豪和满足,而且还有为保卫祖国而愿意奋勇献身的英雄气概。“调角断清秋”,这种雄壮声调极易唤起人们的共鸣。“春风对青冢”、“蕃情似此水”等句更是壮中带柔。而且全诗表现的是“穷边”即边疆深远的腹地,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那种景象。作者也没有作任何点的渲染,而只是在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饶有韵致。总的来说,《书边事》这首诗极写国泰民安的情状,这本无须讳言,但这首诗流露的是一种急于杀敌上阵、为国立功的“域外风情”,实际上蕴含了一种英武之气;对于尚武精神的这种体现作者固然内心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含蓄与明畅、恬静与英武各种艺术要素完美统一的典型。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