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芡》宋陶弼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陶弼

《芡》原文

三伏池塘沸,难头美可烹。

香囊联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

不应从适口,炎帝亦曾名。

现代文赏析、翻译

《芡》是一首描写芡实的美好质感和用途的七言古诗。该诗采用物拟人的手法,使抽象的芡实形象化,让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领略芡实的特性和美。

“三伏池塘沸,难头美可烹。”开头两句,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芡实比喻为池塘里的活水煮沸,突出其生长环境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芡实的味道美,能够用来烹饪。

“香囊联锦破,玉指剥珠明。”诗人借用其他物件的特点和美感,将芡实的质感和口感具象化,其中,“联锦”与“剥珠”寓意十分美妙。一为形容绸布材料柔韧光亮,一为以珍珠来喻指芡实的水润和光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这两句分别从芡实的叶和根两个角度进行比喻,突出其与莲叶、竹笋之间的区别。这种描述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展示了诗人对芡实的深入了解和热爱。

“不应从适口,炎帝亦曾名。”最后两句则是对芡实的用途和历史的总结。诗人认为,芡实的美味不应该仅仅被当作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它还有更深远的价值。因为早在古代,炎帝就曾以“芡”为名,说明芡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体来看,《芡》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将抽象的芡实描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芡实的深厚感情和对它的深入理解。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译文:

在炎热的夏季,池塘里的水仿佛沸腾一般,难头长得如此美妙,可以用来烹饪。它的香气仿佛锦囊破裂般四溢,玉指剥开芡实,里面的果肉仿佛珍珠般晶莹。它的叶子虽然像皱褶的莲叶,但其甘甜口感却与竹笋相似。不应只因个人口味而忽视它的价值,回顾历史,炎帝也曾以“芡”为名,赞美它的美味。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