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闻说耕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碧湘门
宋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鹿饮深井寻隐者,人过老僧欲下关。
闻说桑田渐苏息,年年战伐不东还。
赏析一:
在浩淼的绿色中,城中之树更显其茂密;楼台依稀间,树木参差不齐,颇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感。从全诗描写看,其城是兵革攻防的城市,所谓“攻城野战”,宿营防秋等等。句中“人过鹿死”的“过”,便是为戍士从山上猎得的麋鹿引出的往事(亦似《桃花源记》从山口打柴者所讲述之事),遇贼城崩,僧避入关(如登塔)而被羁(解缚)的事亦属常见。“新康”据宝祐《云间环渚志》,载“运署嘉禾以来,相传在州西十八里新康里张敷卿卜筑地有优丘泉石尝扈从江表近还憩兹新康也。”古时长江江堤多为败絮,“水攻之寇”,亦有随时经月,弃城逃逸之势。“田家春日喜逢人”,本是好事;且诗人亦有官职。此乃暂借他山,适于小憩的地点;加上地临新康水道,故曰“载酒还”。
末句说“闻说桑田渐苏息”,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地人民正在休养生息,借以反映前此战乱已平息,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这正是“今岁不征蛮”的反映。作者用鸟瞰式的写法,对这处山水加以描绘:地卑江势欲沉山而未沉,鹿饮深井而寻隐者不见而疑其已死;但是“桑田渐苏息”,否极泰来,坏事正在向好处转化。末句流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对战争的厌恶;因而面对这种新的转机,自然喜悦非常。此诗流露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在诗人以前的作品中也偶有可见。如《湖南有怀》诗云:“独怜农亩五谷稀,湖南不归生往非。”而此诗所写则是新气象、新事物、新局面;因之思想境界也较为开阔。这当是这首诗较有意义的地方。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写城中景色。因为已是烟绿万家,树上的楼台倒影也就显得十分鲜明。“烟树”写出城中朦胧清丽的总印象。又因“城中”,说明是停泊舟船的水边;由此带出点缀江面的“楼台”倒影,显得格外美妙。笔法地巧妙。两句点出江南景色特点 ,也触发起下文一系列的联想。
三、四两句由写静景转而写动景,引入天际与地面的活动。天际鸟群飞过 ,由低而高隐没于芳草;江流汹涌 ,似将沉入峻岭。描绘江城地面的景象而用两个壮观的形象化词语:“天阔”使人想起高远无垠;“地卑”是说地势低下,隐含兵家之利(如进军可以直取江边) 。“沉山”与“没草”,同见地势低下的特点 。一“沉”一“没”把江城地势的低危形象非常形象地显示了出来。同时又从另一方面暗示出城中之高的景象:树梢掩映中依稀露出楼台倒影,所以才见鸟飞而误认没于草莽;江流本低而觉其欲沉于山峦。这里也是用烘托之笔表现诗人的豪迈情怀。“天阔”之高超,“地卑”之不减轩昂,“鸟行”、“江势”之余韵袅袅 ,含蕴着诗人另一篇名作《姑苏怀古》的心象——“干艘万帆赴远空”。此种颇类于唐人登鹳雀楼即兴写出的诗句:“日暮云合郡,船头泝使风。”诗人登高遥眺、俯仰瞻望之余,获得对时局的某种感受 :虽然过去兵荒马乱、连年征战 ;但是毕竟目前太平多了,至少眼下是“桑田久自息烽烟”;因而也就能够以一种比较从容的心态来欣赏江山风物了 。这也就是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