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陶弼
南极苍梧郡,江山号胜游。
海天晴动水,峡月夜随舟。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写的一首送别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别吴利见主簿赴任苍梧
宋 陶弼
南极苍梧郡,江山号胜游。 海天晴动水,峡月夜随舟。 官路当春晚,离亭几日秋。 相思无见期,目断楚江流。
苍梧郡地处南方,江山壮丽,胜景无数,诗人送别友人吴利见主簿时,不禁兴发由中,感慨良多。首句点明目的地。“极”为尽头,“南极”意即苍梧在五岭之南,极言其地偏远。次句点明这是一次胜游。末句补足“胜游”句,月夜峡江,峡水动荡月色倒影,一片迷离凄迷,真有如诗如画之感。前四句是写景,景中寓情。诗人用高远、寥阔的镜头摄下南国壮丽的山川胜景,作为别离的背景,虽是喜游,但“喜”字背后的潜台词却是“而今惜别”,在深一层的意味上仍是悲情盈纸。诗人借苍梧胜景描绘出了深厚的离情,蕴藏着满腔的哀愁,采用的不是一线直抒其情的办法,而颇借景象以委婉动人。这是其体物传情之妙。经过诗人写景特设的情景渲染之后,前五句层层铺叙、步步蓄势之后,压尾一句自然喷发相怜相悲的深情:“相思无见期,目断楚江流。”这里正扣送别题意,同时又与开头的胜景相应,把山水、官路、离亭、前路以及彼此相思的愁情融为一体。这两句语浅情深,语淡味长。诗人把深挚的相思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深沉哀婉。其意脉是:惜别——思君——相思——目断,深情厚意,流露于字里行间。由于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写出了真、真情、真心的送别之作,这首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被人们所传诵。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边塞送别诗题“边塞”和“送别”两个元素在他的诗中如何统一了起来呢?有的学者看了这诗后对此是这样认为:大约并非真实贬戍绝少歌舞之类载史据经此类贬者的典例只不过屈宰廉词清新柔宛峭这首边地友人间讲笔叙流水娓娓诱人以上的苛刻评语自然失之偏颇然论者亦未必非此诗所感动人心者只是当时读者的同情或出于趋时习尚罢了。“边塞”与“送别”统一于真情、至情、深情的陶弼笔下
首句“南极苍梧郡”,苍梧郡在今广西境内,是当时边地的重镇。“江山号胜游”,首句应与篇末“目断楚江流”呼应,表明友人此次赴任是去往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地方是友人去往流连的好地方。也正因为如此而不能不由此生出“送君送到此”的惜别深情。所谓“江山胜游”云云只是极言此地风景的优美而已。“海天晴动水”,是写苍梧郡内江河清澈、天光荡漾。“峡月夜随舟”,峡中月色随着夜晚月儿的升起而伴随着友人的小舟一路同行。“晴”、“动”、“夜随”三个字状写得很准确、传神。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无限依恋之情而且也反衬出诗人当时内心的空虚和苦闷。因为此诗作于贬官之时且地点又在远离京城的僻远之地而与朋友相聚之乐又成为他暂时忘却思乡之苦的一副良药这就是他对景抒情及尾句最直接的现实基础
接下来的二句直写别意:由于分手在即、这次别后会面甚短也许无由得见(互相的惦念从此飘流无定、杳不可寻),各自惟有凝望眼前滔滔流水空相寄深情罢了这也许是要使离别显得不那么悲怆吧(山水之景不必直接说离别),诗人接着来了个转折:离别之际多好的景色啊!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前面所设想的种种可能至此都化为乌有眼前的景致也显得更加美好然而这正是诗人心情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