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庠
春晦西峰雁塔开,香云清梵彻昭回。初疑咒钵降龙出,终似军持注水来。百穀根茎流慧润。四郊氛祲卷暘灾。守臣无状均灵贶,如验元非赞变才。
春季开无畏灵塔祈雨至夏初霶洽
宋庠
春阴不雨过西峰,塔上祈晴塔下空。
香雾萦回萦梵响,祥云叆叇湿天风。
初疑咒钵出龙听,终似军持注水功。
一饱郊原千里泽,回瞻宠贶寸心忡。
这是一首记述祈雨灵验的诗。从诗题看,这是为宋庠在无畏灵塔祈雨成功而作。西峰,指灵塔所在地。无畏灵塔建在凤翔府城西北山上。这座山没有森林,是干旱地方人民望而生畏的求雨之处。有感于此而作的这首诗写得委婉曲折,绘声绘色,自有一种情韵。
首句“春阴不雨过西峰”是写出发前不久,还是阴天多日了,所以未过西峰的途中就听见有僧人诵经声了。这一句与诗题“祈雨”和诗序中“春旱”的话是一致的。“塔上祈晴塔下空”是对首句的呼应。既祈晴,却又在塔下徘徊干什么呢?这一句仍是用事。据《楞严经》记载:佛祖座下有一龙王叫阿那律,因懈怠而失明。佛祖劝慰他,教他从佛法中得悟,终而复明。这里用此典是暗示:干旱无雨,正像龙王所管辖的水泽干涸一样,因而有此“空”字。
“香雾萦回萦梵响,祥云叆叇湿天风”两句是写从灵塔下经过时的所见所闻。这时浓雾中传来诵经的声音;在这香气缭绕中忽然又出现了满天云雾,把本来就不晴朗的天空遮得更暗了;但闻到了湿润的气息,却不一定是晴天,这云雾有时也有这种特殊效果。“初疑咒钵出龙听”是对上两句的承接与转折。“咒钵”是佛家念经时用以摄心的一种法器,“出龙听”借以说明梵音感动人心,连龙也受感而得悟。“终似军持注水功”句接转得有力。“军持”是藏有清净佛水的瓶。“注水功”喻指注水的方法有一定的效应。“祥云满空若浥露”“若浥露”,使赋中所描述、烘托的情状愈具精神,造语工而不腐,精神足而意味深。“一滴农夫喜”,“春苗望此滋”也将情与事兼妙,惋爱之意由此入诗人心中也油然而生,这在写作脉络上是和人的心理过程相一致的。这诸种情况使人有万般喜悦,“一饱郊原千里泽”便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千里泽”是说广阔的田野上麦苗如茵,“回瞻宠贶”以下又表现了无限的感激之情。“回瞻宠贶寸心忡”,虽千言万语在这里凝结为一“忡”字,却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末二句作答语收束全诗。“守臣无状均灵贶”,诗人承认自己过去无功绩,全靠诸神灵的保佑。“如验元非赞变才”,说明自己并非善于赞颂的人,实在应当归功于神灵的灵应!由作者以讽其君之昏庸残暴到表示自己对雨神有神保祐的无能喟叹和无言怨怒的感情中都集中反映出宋代国运衰微和知识分子不幸心理状态的侧面写照。由于当时黑暗的政治气氛和对立斗争的态度使得诗人陷入极苦闷不安的精神状态中以如此新颖的构思和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了这一点在宋诗中也不乏例证。
此诗与作者另一首《雨后寄师伯浑》诗在写法上相似。“诗旨未能忘救旱”“致君声名不动心”的思想在两诗中都有体现。但由于后者直接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真挚些因此感人至深的效果也更大些。而这首诗则写得更有含蓄蕴藉的特色些因此也可称之为宋诗的一种风格。
译文:春天阴雨连绵从西峰那边过来,无畏灵塔,在祈求晴天,却只见灵塔下的空旷.飘渺的香雾萦绕着诵经的声音,云彩仿佛湿润了天风.刚开始怀疑这是咒钵降龙出雨,最终恍然若有所悟,原来这像军持注水那样自然.千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