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淮南汶上三见春物有感》宋宋庠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宋庠

《淮南汶上三见春物有感》原文

一麾南北数移官,三见莺花送雁寒。

双鬓欺人还似雪,寸心忧国本如丹。

雕虫曲艺论文浅,乘障迂儒破敌难。

惟有归耕初志在,故田西接饮牛滩。

现代文赏析、翻译

淮南汶上三见春物有感

宋庠

一麾南北数移官,三见莺花送雁寒。

双鬓欺人还似雪,寸心忧国本如丹。

雕虫小技论文浅,坐对长策破敌难。

惟有归耕丘与亩,故园西接饮牛滩。

诗人三次调官,都与淮南有关,感物抒怀,便有无限深情。前两句借“三见莺花”写出了春光流逝、宦情萧索的情怀。“一麾”句点明自己三度由北转南的迁谪,其间痛苦已难与外人道也;“三见莺花送雁寒”,则见出岁月流逝、人生晚暮之悲。这两句看似平平叙述,却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

后两句则由个人伤感转而忧念国事。“双鬓欺人”表明岁月已老,“寸心忧国”则透露出壮心未休。上句与李白“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同意,下句则径直说出自己忧国忧民的一片丹心。对当时形势,诗人的看法比较深刻:他看到了当时统治者所倚重的“文章振奇”、“议论通达”的“雕虫小技”,却正是不足以经邦纬国之政;他相信儒生的韬略迂儒的治国之策是足以破敌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难以实现。

诗的最后两句说只有归田的愿望始终不改变,但归田之地又恰恰是自己年少时放牛饮水的滩地,这样写是为了表明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丹心是始终不渝的。

全诗感情真挚,语言平实易懂,但其中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仕途得失的淡淡哀愁。

现代文译文:我三次调官,南北迁移,已见莺花开谢几度。我目送着北雁渐去渐远,感到寒气袭人。双鬓白发频生,如同欺人的雪花;然而我的心始终如丹砂般殷红,为国事而忧虑。我虽无济世之才,只能做些雕虫小计;坐对时势,空有经邦纬国的议论,却无破敌之策。只有归隐田园,躬耕故园之田,饮牛于饮牛滩了。诗人一方面为自己几经迁调、老大无成的现状而心怀愧恨;另一方面也是对朝政的日趋腐败有着清醒的认识与预见而产生的深深的忧虑,希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化成了现实的而痛心的感慨,复杂而又无奈的心理流淌在平实的诗行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