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致仕得请泛舟归第》宋宋庠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宋庠

《致仕得请泛舟归第》原文

辅郡初辞节,孤舟始去官。

桥头帆影急,枕底浪声寒。

好爵云谁宠,危心且自安。

赐车诚可爱,闲共子孙看。

现代文赏析、翻译

致仕得请泛舟归第

宋庠

辅郡初辞节,孤舟始去官。 桥头帆影急,枕底浪声寒。 好爵云何宠,危心久已安。 赐车诚可爱,归与二子看。

宋庠这首诗是描写自己辞官后乘船回家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闲适心情。“孤舟”写出了他辞官后的孤寂处境,“桥头帆影急,枕底浪声寒。”二句写景:桥头的风吹帆影显得如此急促,舟中枕底的波涛声送来大海的寒意。情与景相映成趣,官场的危险气氛与海的自由壮阔恰成对比,物态人事,相互衬托,他的那种恬然自安的愉快心情充分表露了出来。“好爵”四句议论:美好的爵位哪里值得宠爱?对物欲的追求,久已心中坦然安适了。“赐车”三句表达了他对辞官闲居生活的欣然向往,虽然可爱的赐车可乘坐,但与儿子们闲适自得地归隐田园,其乐岂不更胜一筹!

全诗轻松自如,一展诗人恬淡的胸襟。宋代诗人宋庠为官清廉,体恤民苦,后因得罪权臣被免职,回归田园,其闲适心情由此可见。宋庠卒于丞相身手,这恐怕不是偶然的。“仁者爱人”,安贫乐道体现了其做人的本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视名利为浮云;认清自己、享受生命本来的意义便找到了真正的生活和生命的支点。物欲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致仕得请泛舟归第”的他因此而达到了一种“宠辱不惊”的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其乐,“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海”,即景即情,兴味深远。这种人生哲学、生活态度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迪作用。

“桥头帆影急”,船儿乘风破浪地前行,仕途险恶的形象被抹去。“枕底浪声寒”,诗人隐居后初闻海浪声的新鲜感与奇异感。宋庠一生仕途坦荡否?“好爵”云何宠?诗人不答自休。“桥头”“枕底”几句承上启下,引出结联“赐车诚可爱”,面对名利荣华作了冷静而透彻的剖析。诗的结联阐明了自己的人生观:重视人生内涵的精神生活,轻视功名利禄的物质享受。一个“诚”字足见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恶、决绝,展现出他对田园归隐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归与二子看”,鱼鸟亲人之情自在言外,更显诗人的率真可爱。宋代朱熹称他“诗在五言平直清畅之间。”其风趣淡然神存意尽之处在唐五代边塞诗人诗中也难找到更深刻的代表者了。本诗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及其人生态度,“视爵位如云”、隐逸山林、“鱼鸟亲人”的自得其乐让人开卷难以释手。诗人全无文人涉官之作的臭腻世俗、心虚笔拙的通病;在情感真实流露和具体表现之后都带有宋代重臣归隐田园后名利心淡泊、回归自然、主客观和谐统一之趣。这样的诗才是大家风范!此诗乃吾家乡山水胜景之经典之作!吾家乡之所以名人之美誉千载也!

当然我们读一首诗歌、赏析它的时候不仅是为了看作者说了什么、说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说服力、有没有感染力等等。宋庠这首诗就很有说服力、感染力!“孤舟始去官”他在一片孤寂之中开始了他新的生活!“泛舟归第”他自由自在地游览山水之间!这种生活是他梦寐以求的!这种生活是他在官场中求之不得的!现在这一切都是他的了!他不觉得幸福、他不觉得知足吗?他会不觉得这一切都是上苍的恩赐吗?他会不珍惜这眼前的一切吗?然而这一切都是他的了!他是多么幸运啊!他不感到幸福吗?宋代苏轼诗曰:“人于天地间、何异蘧蘧然。行年过五十、便觉小样年。”我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啊!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会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