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庠
故欢清潩上,今醉浊河边。
素领添新髮,春风似去年。
暖云邙北树,芳草鞏阴田。
感旧情何极,重看记室版。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初春置酒河上,得前忠武记室饶廷评书,因成感咏。 宋庠 故欢清潩上,今醉浊河边。 素领添新发,春风似去年。 暖云邙北树,芳草巩阴田。 感旧情何极,重看记室笺。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诗的首联写置酒河上的情景。欢:乐也,这里指宴饮之乐。清潩:指颍水,在河南登封县阳城镇一带。河:指洛水,在河南巩县以下。次联写春风乍起,使自己鬓发添白的特有感受。“素领”承“新发”句,以“素领”指白色鬓发。“春风”句承“今醉”句,把春风吹动自己鬓发的特殊感受移到常游河上的宴饮场面,就写出对这种宴饮的快乐。“春风似去年”,一句就透露了无限的感慨。“今”字有深意的。它把眼前与去年联系起来,在好景常在的错觉中,往往就包含了许多事物不能常在的实情实理。所以三、四两联都从不同侧面来写对好景不长、时光流逝的感慨。五、六两联都善于构境、用情。但情景融合无隙。
经过一次宴赏河上的别离之后,暮春的傍晚云也罢春云带来温煦气息的风变得清新而温软。一片白云飘过春满绿色的邙山和伊川北山后变为驻足中天而被淡抹的暖云所托住的“树枝”(仿佛近景中绿色的树叶摇动所致),轻盈地随着风势回旋而渐去渐远。一株绿树摇曳,就引起绿波般的芳草向四野延伸而出;沿着河堤茂密的草丛——这里可看到农人辛勤耕耘过的垄亩—— 这一派欣欣向荣的农田,似乎就是春风为媒而促成的美好姻缘!从文字表现看,“白云驻槛”之句比昔人任何类似写法更描绘得出色,更新颖别致些(有时避免有过分之嫌),可以说是能够入画的一幅诗境。“思妇”是多情的化身形象之一;宋代南渡后对故都久矣难忘而“乱山四倚”在地理环境里久矣恬不得欢的一些大龄士人心中别有一番酸苦无可诉说,只有在自然景色中发现令人失笑的形象。但在这两句里又寓有反意:“岂得淹此、间情少(意思是一点也没动心)”,并且如此妩媚的身世喻焉(大约这是他们多次去流过眼泪的原因)。所以最后两句便以转瞬即逝的春景作比兴,倾诉出无限情思来。
诗的结尾两句,用“感旧”作题,暗扣诗题而又显得很自然。这情思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思呢?究竟是怎样的感旧呢?诗没有明说。但感旧之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也包括对自己一生得失、对世态炎凉、对故友升沉、对中原恢复等等方面的关切和感慨在内。由于诗人生活经历相当丰富而又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这种感慨往往就比较隐蔽而深沉了。
宋庠一生官运亨通,由进士及第后初官华州司法参军(属陕西华县),后迁太常博士、天章阁待制、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属正三品)。由于他为相时间很短又受到后党的排斥,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成就;但在文学上却以诗文著称于世。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感情诚挚而又细腻委婉;从章法看笔笔承接、一脉贯通;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中、回忆中慢慢流露出生动可感、具体形象而又清朗自然的人情物态;这种内情的不凡表现形式却又完全依赖于感情的抒发,十分真实可信。“春风吹白髭”那般将已生白髭视作春风所为正是诗入伤春心理上的不凡感受的表现手法就显得非常贴切生动。而由于好景不常却而触发的内心哀愁正是需要不断加以排解的一种常见人生情怀和诗文题旨,更是诗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上常有的内容之一;像这首诗那样用典雅古洁的语言来表达却并不多见。因此它仍然具有引人兴味的艺术魅力。
译文: 故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