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姚合
山翁来帝里,不肯住多时。
尘土衣裳重,腥膻仆隶饥。
林中愁不到,城外老应迟。
喧寂一为别,相逢未有期。
现代文译文:
山翁来到京城里,不肯多住。尘土沾满了衣裳,仆隶也因饥饿而面黄肌瘦。
在山林中隐居,我们很少能见面,城外居住时,我也已经老了。
因为一别,喧嚣与寂静的场景我们都难以再见,再次相逢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孙山人的情景,诗人以平易的语言写送别之情,写得情深意切,委婉动人。“山翁来帝里,不肯住多时。”起句富有感情,仿佛是有声的话语,嵌入诗句中。诗人用一个“山翁”的形象来描绘这位被友人接到京城长安做客的隐者:他穿一身粗布衣服,身形消瘦憔悴,“不肯住多时”表示即将分别而又不知何时能再见到,体现了依依不舍之情。“尘土衣裳重,腥膻仆隶饥”进一步描述孙山人住所简朴、生活清苦的生活。“尘土衣裳重”说明了孙山人安于清贫、甘于寂寞的高洁形象,“腥膻仆隶饥”一个“饥”字尤现山人的节俭和朴实可敬。所以后面诗人用“林中愁不到,城外老应迟”两句来补充说明虽然“林”、“城”这些畅所欲言谈心的地方,不是因为无人接待而显得冷落了对方而未尝见面谈笑,就是相见时,“我”亦已老大难支持久共话了。“城外老应迟”这一结处有“转”有“合”。“转”的是岁月不等人、分离太匆匆;“合”的是上面所说两次说明孙山人隐居生活的不同之处。“喧寂一为别”这句写送别时只觉情意深深,别时的种种想法未萌上心头。“相逢未有期”,对于下次的相逢已经没有什么把握了。在人生何常安定之时能彼此结合的岁月已是无几了。 综观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人的崇敬之情。而末句则带出了诗人对人生浮世的感慨:世界总是没有长久的宁静和永久太平的境遇,世上凡夫劳碌奔忙一生实在没有几人能过安定舒心惬意的生活啊!所以诗中更多的是带出了诗人的一份苍凉之感和对人世纷扰的一种无奈! 唐代文人在描写山林隐逸生活的时候总是能够写到出神入化。他们在归隐之后的生活似乎要比凡夫俗子来得更加逍遥自在一些!其实他们是苦闷中的一份愉悦!但只有把这份逍遥寄托于山水之间了!所以唐代的隐逸诗人中往往山水诗写得最好的也是那些隐居之人!他们亲身体味过山水之间的恬静与安宁、恬淡与自在!
姚合写过不少送别友人的诗篇,这首诗写得最富有情感,表现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情厚谊和那份淡淡的哀愁。在唐代诗人中以平易近人见长者大有人在,姚合的这首诗正是这种善于以白描的手法、平易近人的诗句传情达意、表现出深情的佳作。姚合和贾岛并称为“姚贾”,其诗歌的艺术魅力非同一般!当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此诗为什么传颂千古了!因为里面既表达了他自己又不少人羡慕隐居生活之情怀及那份哀而不怨的人生惆怅与感慨了!他向世人阐释了许多生活的真谛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啊!人生许多的事情真是不尽人意啊!尤其是世事变迁中难以预料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造成很多难以割舍、无法割舍的情缘!有时候连一份淡淡地哀愁都无处安放!我们也无从寻找了。有时候明知道那是一些如梦幻泡影的事情、只是无法自拔地在它上面枉费着自己的时光而已。却常常还是心动情牵地说着自己的心理话谈着自己的诗句给于心灵里的最浪漫事情及初恋的味道…------一路无法清扫他的盈盈淡香或许更加幽幽得要人的呓呓喜欢些不能够接地事物的焚焚精致最后全都消失了痴爱其中的及朝思暮想的疼痛滴下了寥落的雨丝清香细细的一生.至少现今可以看到类似的美好的句子惟独留于读的人口中萦绕不息;看到了那么多及同样愿意置身它那一方精神自由土地的朋友吧----还可以拾掇那种娓娓到来话语(即使是来一起自天涯)营造得轻松的气氛故找一些原始简单生活一些的很清新洒脱惬意的活路。(欣赏贾诚荐此诗意不同寻常!或许他的思想在山水间净化灵魂了吧)所以自然而然地他对于生活的领悟较常人更加透彻一些了;因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