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黄裳
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
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试院呈同事 其二
宋 黄裳
方握丹毫两考功,已悲青冢送三灵。 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
这首诗是作者在试院时所作,试院即科举考试时的考场。黄裳在考功院,对考试中的事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首句“方握丹毫两考功”直接点题,说明这次考试的重要。“握丹毫”说明作者自己参加这次考试,“两考功”说明这次科举考试是经过了两次考试才最终确定人选。“方”、“已悲”,一开篇就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气息。
“已悲青冢送三灵”一句运用典故,“三灵”既是指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的“三途”,也是指朝廷和广大读书人的命运。“送三灵”也可以理解为“送三魂”,实际上是将试场比作阴间。据传说人有三魂,考试者是以考取了就能得此一魂,可见试举是多么重要。这正是“方握丹毫两考功”的具体内容。这里的“三考”,古人指乡试、省试、殿试为三级考试的制度。实际上在宋代,乡试、省试、殿试的合格标准是由皇帝亲定的,由于作者有“归马华山”(不仕之意)的抱负,所以他对这次科举考试能否取得成绩,也十分关心。所以这里“悲”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朝廷重视人才的支持渴望,也有对考试能否公平合理的期待。作者将这种复杂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曲折。
“黄花明月秋来好”一句写试院生活的实景,也是作者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黄花”即菊花,“明月”点出是在秋天的晚上,“黄花明月秋来好”一句可以理解为:秋天里的菊花和明月是多么的美好!也可以理解为:在秋天里,只有菊花和明月才是最好的赏景!而醉后才能胸中无所是非,才能清醒地面对和审视自己。“醉却胸中是与非”,写出了试院生活的实质,是对科举考试结果的一种期盼或希冀。因为即便文章本身好,也要看它是否有用。希望“醉后胸中是与非”,表现出一种淡泊的襟怀。此诗所表现的作者复杂情感:对科举考试,不避辛劳以求进取;对朝廷用人,则不存非分之想;对科举考试中的种种虚妄之举和功名利禄的庸俗心态有所揭示和否定。
这首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而复杂,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品格,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即以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现代译文:
手中握着红笔批阅试卷,经过两次考试已经让我感到悲伤。青冢送走了三位考生,只盼望朝廷能重用人才。秋天的夜晚明月照耀着菊花开放,我喝醉了酒不再想起是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