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登汴堤》宋黄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黄裳

《登汴堤》原文

杨花榆荚卫行人,十里遥堤一色春。

多为利名怜此景,未能怜得自由身。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登汴堤》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汴堤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对那些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的人们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诗中以杨花、榆荚等春季植物为代表,描绘了汴堤上春意盎然的景象。杨花,即柳絮,在春风中轻轻飘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榆荚,则是榆树的种子,在春天里悄然绽放,代表了春天的丰饶和繁盛。诗人将这几种春天常见的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十里遥堤一色春”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汴堤的广阔和春天的统一。十里之遥的汴堤,处处都是春天的色彩,一色春景,美不胜收。这里的“一色”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暗示了那些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欣赏和享受。

“多为利名怜此景,未能怜得自由身”这两句诗是对那些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的人们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他们为了追求名利,失去了对生活的欣赏和享受,错过了春天的美景。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些人浅薄的生活观的批评和鞭挞。同时,也暗指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珍视,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真正的理解和对自由真正的热爱。

黄裳的这首《登汴堤》,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春日汴堤的美丽画卷,同时又不忘对人生产生深刻反思。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境和更广泛的影响。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