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袁凯
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
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
□称田舍翁,千载伤我情。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
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
古意·其十八
明 袁凯
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 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 小儒称田舍,千载伤我情。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 先人遗薄田,归与长沮耕。 清夜玩陈籍,叹息何盈盈。 汉家祖前轨,非不知其盈。 绛灌亦良史,吾岂辞批评。 早闻戚夫人,教帝称置贤。先皇肆私怨,收印实非宜。 碧落龙光去,贞魂怨何其。诸公佐明圣,英名亦复垂。 群雄尚相激,况此田舍儿。三顾亦云幸,小儒安足拟。 老农供糗粮,妻子同生死。万一不忍之,吾将返初服。 明月皎清夜,仿佛尚见君。君言安足听,吾意固不群。 千载有同心,凄恻还自温。
译文: 唐太宗喜欢听直言,对那些善谏的人很是宽容。郑公在当时名声显赫,因多次进谏而得到嘉奖。那些只知道称颂农夫之事的人,真让人悲伤慨叹啊!冒犯龙鳞固然很难,然而替天行道也非轻率之事。先人留有薄田待耕,我要回去与长沮一起躬耕田园了。在月色皎洁的晚上,玩味着那些历史典籍,叹息声连连不断。汉家祖前轨,也不是不知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绛侯、灌婴虽为武将,也是善于记录他人言语的良史。先帝肆意发泄私怨,收缴龙印实在不合适。戚夫人是红颜祸水,她的建议也未必是对的。各位公卿辅佐圣明君王,也留下了英明美誉。各路豪杰尚且相互激励,何况我这个农夫之子呢?三顾茅庐确实是幸事,我这个小农夫又岂能推辞呢?老农给我送来干粮,妻子儿女一起为我打点行装。万一不能忍耐时,我就辞官回乡隐居去。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清凉的夜晚,仿佛还能见到君王。你说的话哪里值得听从?我的想法本来就不与常人一样。千年后如果有知音,凄恻之情还能自我安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借唐太宗纳谏及善待降将尉迟敬德的故事抒发感慨的。“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唐太宗本是个好直言的皇帝;“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马周也就是郑公,在当时也颇得唐太宗的器重;“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则作者也要“隐居”了(因为他还不是真正的隐士)。这些都表明作者不肯阿谀奉承的性格。“清夜玩陈籍”等句则抒发了自己虽小隐不甘退隐之心(尽管古人认为小人应该“出处身空”,即隐于朝)。总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不肯阿谀奉承、随波逐流、以及不甘于淡泊人世的心志。全诗情感真挚而复杂,表明了诗人淡泊人世、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