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淮西夜坐》明袁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袁凯

《淮西夜坐》原文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名为《淮西夜坐》,题作诗中“淮西”应为诗人曾驻足之处,也许为歙州一带,这一带曾经是军事要地。驻足此地,夜晚于静寂的营中独自坐观那迷漫着凄凉、淅沥的秋雨和阵阵西风,本是消愁悲志的事情。本篇表达作者伫立边防所生发的兴亡之叹,是在志在沙场报国而不在途遥行役飘泊的时候。即是在比较单纯的身际久戍,并不尽置身于山河夜景上下二阕起句总起来并无十分明确独立的指向关系。“行役壮年往夜迟。”一个人有时候只能在佳节对友慰唱“见或不合兮命也。”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情。作者毕竟还是是个“多情”之人,当风雨满关河之际,独坐听雁之时,又不能不有所感怀,因而发出了年华已逝的浩叹。于是作者首先想到自己已不是壮年,不是那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岁月,而是漂泊他乡的迟暮之年。这种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伤感,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上句是作者对客居他乡的无奈和伤感情绪的抒发,下句则是作者对异乡秋景的赞美。这两句是全诗的警句。“莫怪”二字似乎是作者在为自己辩解、排遣寂寞悲苦的情绪时发出的自我慰藉之词,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着劝慰友人不必为世事过度伤怀。因为自己都已是满头白发,年已暮齿的人了,又何况那些远在边疆戍守、风尘仆仆的征人呢?但上句也含有此行是否是最后一次的“行役”的意思。在异乡所见的秋色是否会让人倍感凄凉、倍感孤独呢?作者在此也含蓄地表达了对边疆戍卒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又与自己的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壮志未酬交织在一起。因此“莫怪”一词又包含着作者对世事的无奈之情。

此诗用词用语浅显而多意蕴,在情感抒发上跳跃度大。此诗笔墨四折而又贯串一气,抒情婉转而又波荡心魄。由此也可看出袁凯在困境中所能唤起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与信念。

首句描写风雨凄迷的画面,“萧萧”为风雨声,具有动感。“满”字从听觉的角度传达了风雨的密度与力度。“关河”则从视觉传达了一种无限广远的空间感。“酒尽西楼听雁过”一句妙语联翩,把诗人的思绪与大雁一起带向了远方。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逼真的画面:在萧瑟凄清的秋色里漂泊在异乡的他正独自饮酒消愁。此时此刻诗人又怎能不感到一种难言的苦痛呢?“莫怪”二字是诗人对自己慰藉之词,同时也包含了对那些同病相怜者的同情之意。

袁凯这首诗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整首诗中无处不在抒发着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人生易老的慨叹。它引导读者体会的是一种幽深孤愤而又焦灼渴望的心绪情感因此全诗在意境和用语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深沉哀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应该更能深化读者的这一理解。明人有谓:“中唐以后之诗(按指后期的)不离宋派而明自有同途异派自适之余也。”我想这是可以引起读者深省的一句话。在写法上此诗虽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但在主旨表达上仍显比较单一而少余音。这首诗的整体感和连贯性是比较好的。不过这是从一般的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评判的从更深的层次和另一角度来看我以为它仍存在着一定的启示意义:诗歌贵含蓄而不是重浅露今人们读古诗时往往容易把它看成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去描摹它今人们应该懂得诗歌也是可以流动起来加以联想和想象的。

至于这首诗的用韵则与体裁的要求也是比较吻合的。“尽”“听”“情”为平而“色”“客”为仄押平韵且韵脚较为密集音节短促因而读来协律而有余韵这也是可取的一种手法。至于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