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感事》宋晁说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晁说之

《感事》原文

十年三冬时,柜火帘小室。

读书似少疲,坐睡尘两膝。

飞雪封我窗,号风过我壁。

时有可语人,对之亦默默。

当时不知乐,兴言在今夕。

今夕何为者,荒山事行役。

仆驭同饥寒,惝恍若有失。

旅舍既凄凉,台牒更狼藉。

始信柳柳州,幸此南夷谪。

归去亦何难,清时惟所适。

现代文赏析、翻译

感事

十年三度雪,小屋帘前灯火孤。

坐读不知身已老,闲谈还惜岁月疏。

今宵有客扁舟去,此际无人月上初。

拟把一襟清兴写,难禁四顾有穷途。

译文:

宋元之际动乱不安,十年里经历了三个冬天。在小屋的床前,孤灯如豆,夜夜独坐,读卷书头昏眼花,困倦欲睡;因久坐而睡意袭来,两膝歪斜。外面大雪纷飞,冷风阵阵,封住了我的窗,呜呜响过墙壁。偶尔有可以交谈的人,相对默然,也觉得索然无味。过去十年读书困乏,不知乐从何来;今日飘泊无归,兴叹在这晚上。这个晚上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荒僻的小山村,我为的是奔走行程。仆人和马匹同饥饿和寒风,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旅舍既凄凉寂寞,官府的公牒更是一片狼藉。这时我才信是柳宗元幸运,他被贬谪到南夷这样荒远的地方,竟能保持高洁的人格。即使归去也并不困难,只要清廉得志,便可悠然自适。

这首诗是作者晁说之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乱的心情。“感事”这首诗可分两部分。前四句通过对十年读书、困顿失意、与知心朋友交谈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乱世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当时不知乐”四句,笔锋一转,由实写转入虚写,抒发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追忆与感伤。“今夕何为者”十二句,通过描写荒山行役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乱世生活的无奈和归隐的渴望。后四句则是对于归隐后的悠然自适的生活情景的想像。“难禁四顾有穷途”前又有段小引。这是众人离去自己的孤独形影和生活迟缓不宁带来的感伤两种情怀交融体察出乐愤回肠一刹那的情绪热烈一起化的精工思想以外恨梗胸之情之外捣返绵抵冲韵及成其自然。”对这种天籁般的外造之物表现法相讥认为太不精致贴切那才是有意味的问题;尤其是小序的说明如若顺其自然易觉索味倘若匠心一施反倒惹人恼闷——诗人道破了玄机所谓一转“巧而不工”实“从意之所之”也。此诗小引所言“清时惟所适”正是全诗主题所在:乱世已去自己可以归去去过那种自己向往的闲适生活了——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天命”所在。

晁说之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及第,当时正知常州宜兴县事。据同代陈郁记载:由于当时的政事不清简,“负才不屈、无路自出”,因此经常遭受迁谪;陈郁自己亦曾经说“我们二人应当为卿相而不幸遇到天下乱(宋室乱于靖康之后)”,“众人忧愁他不死而我则见他也生活清贫且喜爱投宿于客店终老而不死去”,这个所谓“大家族还只能保其仓中的豆而不能够及时敛集充足的货财器具”“正是他不屈从作此生活的物质准备。”张邦基记载认为他在二十余岁时“于次亭坐游杨仆远、崔敦礼之门”。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他由夔州教授召入史馆为直秘阁(三年),后迁著作佐郎兼官属(四年),因事左迁太常寺主簿(五年),最后罢职归乡里。“自负经济之才、志存尊主兴邦”,由于南宋朝廷苟安旦暮不思复辟而又同自己发生人事纠葛于是激愤痛心乃投荒远谪以泄其怀(《宋史》本传)。他的这种政治上的遭际行为却获得世人的广泛同情——以天下为己任者同情的态度赞扬他的刚正不阿的品质,“始仆之贬也,士论同情焉”(《宋史》本传)。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此诗前四句通过对于往昔苦读、困顿以及同知心朋友交谈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乱世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后四句则通过对于荒山行役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归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