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攀龙
春风跃马出长安,送别江南路渺漫。
共说丰城龙剑气,到时还向狱中看。
送别
春风跃马出长安,送别江南路渺漫。
共说丰城龙剑气,到时还向狱中看。
原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送友人吴郎中到江西谳狱,因江西古称江南,所以诗中称江南为“路渺漫”。路途遥远,本是平添惆怅之事,但别情诗兴却因此而起。李攀龙素来崇尚盛唐诗歌的风格,讲究平远的意境和对人间真情真性的抒写,这就决定了此诗必定近韵抒情而通俗易懂,而对仗谐鸣而娓娓动人,他的内心隐然蕴含一股洋溢于明诗古韵的情感…… “春风跃马出长安”第一句诗人采用浅近贴切的叙事与发自内心的抒怀相结合,而别情意旨自在其中。“春风”点明告别京城的时间,“跃马”则显示了吴郎中的不凡风貌。当友人骑马从春风骀荡、鲜花烂漫的长安出发时,诗人已陶醉于那踏歌生情、折柳相送的如诗美景了。春风、跃马、长安、江南,本是时空相对的两地,却以马蹄声声、春意盎然、诗情画意把空间和时间连在一起了。一个“出”字使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诗首联虽纯属叙事,但平中见奇,笔墨间呈现出一种俊逸之气。 如果说李白的送友人诗意“寄酒为婴药”(李中《叙怀寄薛内翰子约》)明显地流露着浪漫气质,那么李攀龙的“尽醉与君别”(《送万玉庭》),便清晰地表现出古道柔情和坦荡无私的高尚节操了。“送别江南路渺漫”,颔联即对这句实景进行描绘。“共说丰城龙剑气”,是承“路渺漫”写的想象之景。“丰城剑气”,典出《晋书·张华传》中故事:豫章人雷焕炼丹不成而失剑,后云:“在丰城狱中”,于是让人给监狱管理员一点小事出来领剑,一到得剑许又凿壁读其丰储读书,花中有传旨始有大精验疾变得对着镛飒之光中的琐阳县却是生机来刘希夷巧具肺擘 不多刻一一这才仅仅是无限轻松上的画浓墨重彩的开端呢 又是别样风光满眼 江天一色浩无涯,——明·李攀龙《送吴郎中谳狱江西》 剑光剑影倍生辉,一江春水倍添媚。 于是,尾联便写诗人请友人到江南后千万不要忘记观看牢狱中的宝剑。“狱中看”三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既照应了前文的“谳狱”,又把友人比作自己同僚好友郑延祚一样不畏权势、廉洁为政的刚正之臣;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一片挚情。 这首诗写春日送别又含蕴着人事如梦、不堪重回首的情感;在空间和时间中浑然一体的开阔意境里,情感亦随之一往无前,欲语犹不尽含蕴之致正是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讲的“关关然而哀怨”的表现吧!读罢此诗,“晴川历历汉阳渚,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明丽画面似乎浮现在眼前。此诗虽是惜别的近体诗,但所表现的情感却是真挚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地方风情,表达了作者真诚而纯洁的友谊和对江南山水之美、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吟唱这样一些美好感情和美好理想的诗句时,人们的内心是舒坦的,他们的精神境界也是高尚的。读完此诗你会被李攀龙同志纯净美好的人格所感染。 在这首赠别诗中诗人用“春风跃马”“路渺漫”“江南”“狱中看”等词语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送别图。此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地方风情表达了作者真诚纯洁的友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诗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赠别佳作而且也反映了明代前期政坛上廉洁勤政清正无私的好官员的风貌。此诗风格与李白《赠汪伦》相近诗人自己就十分喜欢这首诗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