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明李攀龙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攀龙

《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原文

摇落偏惊祗树林,白云鸿雁亦萧森。

何知潘鬓淹郎署,但许燕山壮客心。

欲雨诸陵来朔气,西风千里动秋阴。

悲哉联璧登高赋,徙倚荒台见古今。

现代文赏析、翻译

当然,没问题。这是我为您原创创作的关于明代诗人李攀龙《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的诗。诗人在秋天的台山上,望着山林摇落,白云鸿雁飞过,感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首联“摇落偏惊祗树林,白云鸿雁亦萧森。”描绘了诗人站在台上,看着山林落叶纷飞,感叹山林中的祗树林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凋零。同时,也看到天上的白云和鸿雁飞过,但是它们也带着萧瑟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悲凉。这两句诗用象征的手法,将秋天的景象和人生的悲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颔联“何知潘鬓淹郎署,但许燕山壮客心。”表现了诗人的个人感情和生活状况。“何知潘鬓淹郎署”中,借用潘鬓的故事表达自己曾经的青春年少,却被官场的忙碌淹没了;“但许燕山壮客心”中的燕山壮客表达自己胸怀壮志的心境,只是在空寂的山林和自己的心灵之中追寻某种安慰和寄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颈联“欲雨诸陵来朔气,西风千里动秋阴。”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和心中的情感。“欲雨诸陵来朔气”中,“朔气”象征着边疆的寒冷和战乱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西风千里动秋阴”中,“西风”象征着秋天的肃杀和凄凉,“动秋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起伏和感慨。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深沉的氛围。

尾联“悲哉联璧登高赋,徙倚荒台见古今。”诗人通过登高赋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悲哉联璧登高赋”借用《高士传》中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历史和人世的深深思考,“见古今”则暗示了在时间的流逝中,个人的悲喜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用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苍凉的气氛。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