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攀龙
一自抽簪后,漂零见此身。
通章寻悟主,怀刺更依人。
寒入绨袍色,愁生黍谷春。
不因家难剧,君岂在风尘。
明代诗人李攀龙《元美以家难羁京作此为唁 其二》一诗中,通过诗人的追忆与伤感,展示了他在明朝诗人遭遇家难之后的孤苦生活,也表现出他们患难与共的情感和感慨人生的凄苦之情。下面是现代文的译文及赏析。
原文译文: 自从抽身投簪后,飘零流转此一身。通篇追寻悟主事,怀揣名刺更依人。 寒气入身着绨袍,愁绪生黍谷春。若非因家难剧变,你岂能身处风尘之中。
译文: 自从离开了官场,漂泊流离的生活让我感到孤独无助。回想起那些在朝中为官的日子,我是那么渴望有所作为,可惜再也不能重返那一步。现如今我只能身依他人,时刻寄希望于他能够接纳我,照顾我。身上的衣衫虽然是暖和的绨袍,可内心的寒意却是无穷无尽。那些过往的日子只能在梦里再见了。人虽处忧愁之地,但却没有任何解脱的盼望。这些愁苦之所以袭来,大概是由于年复一年看到的喜黍谷之气是那么贫弱。我们一直患难与共,但如果我不是遭逢家中危难到剧变的时候也不会找你来抱怨你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全无替他人考虑的行为啊!
赏析: 此诗通过对李攀龙遭遇家难之后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一自抽簪后,漂零见此身”,描绘了诗人遭遇家难后的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颔联“通章寻悟主,怀刺更依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颈联“寒入绨袍色,愁生黍谷春”则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和无助。尾联“不因家难剧,君岂在风尘”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奈。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家难的痛苦和对于人生的感慨,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