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李攀龙
闻道铜标护百蛮,当朝共拟伏波还。
来持滇海中丞节,入领西曹法从班。
曳履春云高北斗,迥车秋色照钟山。
顾期门客江城满,草奏时时达汉关。
原诗中的送别场景,描述的是李攀龙为友人送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李攀龙为友人感到自豪,也对他未来的旅程充满期待。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首句“闻道铜标护百蛮”,以壮丽的铜标作为象征,代表着友人即将前往的南京城,以及那里可能面临的众多边疆事务。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也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待。
其次,“当朝共拟伏波还”,借用典故,描绘出友人肩负的重任,暗示他将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句诗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友人能力的肯定。
接着,“来持滇海中丞节,入领西曹法从班”,描述了友人将手持节符,出任滇海中丞,并进入朝廷的法从班,展现出友人的显赫地位和权威。
随后,“迥车秋色照钟山”,钟山即紫金山,这里用来象征南京城。秋色映照下的钟山,是友人离去的背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愁。
“顾期门客江城满”,这里用了典故“季布无食言之罪”,暗指友人具有高明的门客。而门客的存在是为了随时准备为主人出谋划策,所以这也是对友人的鞭策,鼓励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最后,“草奏时时达汉关”,这句诗表达了李攀龙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希望他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向朝廷提出建议,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期待,同时也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感。无论是诗句中的场景描绘还是典故运用,都显示出李攀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