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攀龙
驰骋淄渑日,功名与宦情。
高堂一为坐,世路遂相轻。
行乞还燕市,悲歌复蓟城。
佩刀风雨夜,堪作箾中鸣。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首诗是李攀龙写给好友元美的,诗中表达了对元美遭遇家庭困难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功名、宦情、世路的感慨。
首联“驰骋淄渑日,功名与宦情”,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与元美相识相交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未来功名和宦途的期待。“淄渑”是指淄水和渑水,两水相距不远,流经之处水质不同,味道有别。这里用来借代元美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暗含两人性格上的差异。这一联表达了两人初识时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未来功名的期待。
颔联“高堂一为坐,世路遂相轻”,转到对当前世道的批判。“高堂”代指父母,诗人以此表示自己对家庭的牵挂以及对父母安慰的期盼。“世路”则代指人生之路,也指现实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遂相轻”表示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常常互相猜忌和鄙视,这一句表达了对世道的失望和无奈。
颈联“行乞还燕市,悲歌复蓟城”,写出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坚韧。“燕市”指北京,“蓟城”则指元美所在的天津。这一联中,“行乞”表示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悲歌”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但即使在困境中,诗人仍然保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继续在燕都市唱歌,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尾联“佩刀风雨夜,堪作袖中鸣”,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坚韧和决心。“佩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武器,这里用来象征诗人的勇气和决心。“风雨夜”则暗示了环境的艰难和险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遭遇家庭困难的同情和对功名、宦情、世路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现代文译文如下:
曾经在淄渑交汇的大河里肆意驰骋,期待着功名利禄,把宦海沉浮看得很轻。没想到回到家却得到如此结果,世间道路宽广却都互相轻视。在燕市流浪乞讨,仍在蓟城唱着悲歌。在风雨的夜晚拔出佩刀,希望刀鞘能为我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