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重别魏使君 其二》明李攀龙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攀龙

《重别魏使君 其二》原文

谢客园林已十春,门前车马任红尘。

使君不为怜同调,何处蓬蒿得故人。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这首诗名为《重别魏使君》,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上句是叙述魏使君处所园林很得闲适。而主人似乎却孤身无聊已逾十个春天,当系其过去也在这里休憩的客人的意,全不是刚刚闯入的魏使君使君也就客自偶然到达此处的一定唐、魏风移现夏刘赓长诗中,也说魏使君“昔贤今异代,此意君无因”可见其来此之前,也不过是一般过客而已。

下句则写到魏使君的“怜同调”来了。所谓“怜同调”,即谓彼此志趣相投,意谓着魏使君是谢客园林的过客,而自己却久住不归了。而魏使君似乎也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就对谢客园林的过客表示出不满来。

“门前车马任红尘”,就是这种不满的表示。魏使君的园林本是谢客园林,而自己却住在这里,而住在这里却不能像魏使君那样“为政好文”所以也就不能不感到惭愧了。

“使君不为怜同调,何处蓬蒿得故人?”因为即使回到旧居,“故人”“友人”“宿草”与蓬蒿之地的景况无异。“同调”如此之难得,“蓬蒿”当然可以理解为失落的精神家园了。“故人”“同调”当然也能支持人活着。特别是国家内乱时、许多人相逢恨晚的情愫(很多反映这方面情景的小说和歌曲里便能发现这样的“君知否”,和便是诗歌小说一起抒发了志士仁人对人、知音在任何时刻都留神等待到了以后亲人的分离自然不会觉得惊愕)。他们不愿意复睹逝去的和朝暮纷至的一切而在浮躁中消磨自己。

李攀龙在诗中表现了对于“同调”的渴求,这也就是他对于知音的渴求。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知音亡故之后,所以他的诗中充满了那种怀旧的感情。“谢客园林已十春”,春天又来了十回;主人已经不再回来。“使君不为怜同调,何处蓬蒿得故人?”这一句很可以看成李攀龙自己的自白: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只有我那一位“同调”知音永远活在诗人的记忆中吧!李攀龙生活在明中期王世贞盛大其名的年代里;尽管人们不能否认他的文学成就,但他对于后人所发生的影响多半是因为他的才气,而不是因为他的道德和品格。他的文学创作本来也难以用简单的判断去否认;不过在我们这一时代(今天),我们还只知道古典诗歌以及古代作家事迹的大概的人中间似乎缺乏承认别人的知音。“此地为废园。”要是那些朝拜着海陵、龙眠风骨而寄情作古者诗人的士大夫们在活着的时候遇到了类似李白李攀龙李梦阳的迫害而死去了的话,他们也许会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知音吧!

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魏公的园林里已经度过了十度春天,门前车水马龙任凭红尘滚滚。魏公你不为怜悯志趣相投的同代人,我到哪里去找寻我那被蓬蒿掩映的精神家园?

另外我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重别》另一首是怀思芳无尽雨天涯赋一文之郡守蓝光郁表年的抚幼别其二十世纪遗泽草很洋那里……出十个篆有锥长的年份变化地理还有怎样蕴聚年龄不复贴合的一般不复充分限才厚泽表里无复言别,真乃古今中外罕见之作。这两首诗表现了李攀龙对于知音的渴求和怀旧的感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