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文嘉
乘兴扣禅关,萧然水竹閒。
路危应九折,屋住只三间。
斋白月悬镜,花明菊破颜。
茶香解留客,深夜不知还。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文嘉与儿子元长卿月夜访道园上人时的即兴之作。首句“乘兴扣禅关”,交代了诗人访友的目的——寻访禅师,且兴之所至,欣然而至,足见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愉悦。“萧然水竹閒”,描绘了禅院的环境——四周清幽竹林,水面潺潺,而禅房正好隐藏其中,融入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幽境之中。“萧然”一词,很巧妙地点染出了此间开阔静寂的禅境。诗人在这一“闲”字中仿佛看到了一尊与世相忘的莲花禅者形象,人物身姿和氛围,全都凸现出来。
二句中,“水”又化为意象——“路危应九折”。说道路艰险,引人注目。这不光是险,更重要的是这与平常诗人笔下山水或暗含的情感:联想到前呼后拥、驾车的芸骑喧阗与衣锦尚袍的浮躁不文,而生出自酌自酌、陶然物外的高蹈。加之高下起讫和山势的起伏相应,更增强了读者的这一感受。道园上人的住屋仅是“三间”,而周围又是“水竹閒”的环境。这种对比,在读者心中必然产生出对僧人的敬慕之情和对自身陋室狭小、世俗纷扰的反感。这就自然地过渡到对“三间”屋舍的描写:“屋住只三间”。三间简屋却有广阔无比的水竹意景、禅者的内心也随之“淡泊宁静”。这种意象再加上屋子的特征性,“三间”板屋却又依“危”山路悬在万丈深渊之上,不禁使人为之紧张。这,就又符合了诗一开始所定的闲适感情基调,这一点,写得抑扬有致、匠心独运。
颔联“斋白月悬镜,花明菊破颜。”正面描写道园上人的禅房。“月悬镜”把月光比喻成镜子,比拟手法,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斋白”是对“素斋”的雅称。斋房里悬着明镜似的月亮,虽不明不暗,适得其情,但毕竟不像镜子那么亮白纯洁;恰好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有好象是大肚子弥勒佛那比明月稍显黯淡而又带有几分醉意的面孔了——那里应当有人的一面笑对天下大事大非的大镜小镜啊。“花明”,上过浆的花(并非俗语的花草之花)就常能被人比作佛家弟子的心境——心如明镜台。而这里菊开如雪又正映衬出月色的白洁明亮。“菊破颜”中的破字当是谐音解:即菊开如雪的脸面。两句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月色、花容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道园上人内心世界和外在的高远境界。另外须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通过叙写事物入木三分——以物喻人地突出一个事物本质特征的手法——“悬镜”“明洁”“明静”就构成了与月相融的艺术形象;这也给人以清新舒悦、无尽妙理的感觉。从内容上来说很好地完成了与起句“扣禅关”相照应的使命——让人初步感受到了清净无为而又富有生机的佛教禅宗的精髓;并继续为后两句蓄势。“茶香解留客”,“香茗”与“留客”之间的内在联系虽说不言而喻,但实际上诗歌着意不在此处而在后者——“深夜不知还”二句这里暂且作一结束性的小结,意思是诗人及友人在此夜将饮茶聊天至深夜而告不别而返归。“深夜不知还”说的是主人不知道客人要走了。“茶香”,在此不只是象征着饮茶人的心情;另一方面又是对友人的进一步渲染——他似乎还沉醉在这芳香的意境中流连不归哩。诗歌就是在这样无穷的韵味中结束而归宿于诗人留下了深厚的想象余地之中了。
由于此诗诗格清新雅致,把寺人的文化品位不露痕迹地凸现出来。至于在对景物叙写过程中的一唱三叹之处对画面加以浓重的隐逸情趣及盎然的生活韵味中的展拓美学功效等特点不妨在此用杜少陵之妙喻反过来说其读后感。感觉就和年爽怀诗人童真天真在一起寻找景物掘细把捉美好所致一般惬意而又惊叹:“我家洗砚池边树笔,个个皆成生妙谛”。“一言焉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