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九日陪祀山陵二首 其二》明宗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宗臣

《九日陪祀山陵二首 其二》原文

扪萝直上最高头,万里苍茫生客愁。

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

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宗臣的《九日陪祀山陵二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九日祭祀山陵场景的诗。诗中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

首先,诗人在首句“扪萝直上最高头”中,描绘了自己攀登山峰,直上最高处的场景。这里的“扪萝”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而“万里苍茫生客愁”则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辽阔的江山,不禁生出客愁。这种情感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描绘了祭祀场景的氛围和景色。其中,“白露”象征着秋天的到来,而“紫微”则象征着朝廷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关注。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其中,“胡遁”暗指外敌的逃遁,“帝游”则暗示了朝廷内部的纷争和混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和忧虑。

最后,“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里的“天末彩云”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亡,而“翠华流”则暗示了历史的轮回和王朝的更替。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和对历史故事的运用,展示了诗人深沉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现代文译文如下:

攀登山峰直上最高处,望着万里江山生出客愁。白露洒落在衣袍上,映衬着千嶂夕照的美景;紫微星环抱着七座陵墓,象征着历史的变迁。月光明亮,远方的塞外知道胡人逃遁;风急吹过,长杨树担心皇帝游猎过度。天边的彩云似乎有所期待,至今仍然依傍着翠华山间流淌。这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寄托。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