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宗臣
送君何处折梅花,南去关山多暮霞。
汉吏由来能化蜀,马前春色动三巴。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袁令之夔州二首 其一
明代 宗臣
送君何处折梅花,南去关山多暮霞。 汉吏由来能化蜀,马前春色动三巴。
宗臣的这首诗是写送别友人袁可立去夔州(今重庆奉节)上任的。袁可立是睢阳人,宗臣与之同乡,又是同年中进士,为忘年之交。送别之作多表现离愁别绪、故人凄凉心境,而这首送别诗却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之外,更寄寓了对友人前途的深切的关怀和美好的祝愿。
首句“送君何处折梅花”,点明送别之地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意不在送别,而是设想友人去夔州以后,想折一枝梅花送给自己的妻子儿女,所以发此一问。这一问使小诗有了出新意。友人此行离家远去,不免勾起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小诗的开头就紧扣住这一点来构思:说“何处”折梅花,是说此地并无梅花树,或者有梅花树而自己没有种它;而送行者又远在关山之外,所以自然引出“何处”折梅这一行为。这看似很突兀,但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行人去后,家中妻儿看到路上的梅花会想些什么?其中还暗示了行人旅途中对于妻儿的思念之情。“何处”二字,还有一层意蕴:此行迢迢千里的艰辛只有自己一人承受,无人分担。这又与折梅的妻儿联系起来:行者离家远去之苦尚需有人分担,而自己又将孤寂地面对关山重重和漫天暮霞,一种凄凉、孤独的感情油然而生。这里“何处”折梅的安排,十分巧妙而妥贴。
第二句“南去关山多暮霞”,紧承“关山”二句,正面写送别。送别友人北去而连日暮时刻依山傍水的风尘奔波,途中朋友多累或不免惆怅之至,写其不能及弟之情。“关山”原是写秦晋间韩信留别张敖的古名篇“望君王、下诏令归汉”之所本;而此处更含蓄隽永。暮霞乃晚霞之省写,“多”字极力渲染傍晚时分暮色昏暗、暮云沉沉的景象,对友人此行孤独、艰辛的处境和依依惜别的情意作了委婉的烘托。这一句把日暮时分山高路远、烟霭迷茫的旅途景色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句“汉吏由来能化蜀”,是对友人的宽慰之辞。宗臣生活的明代中期,西南地区仍存在一些少数民族问题。他在此用“汉吏”代指朝廷派往西南地区镇守的官员,意谓友人此去必然能平定蜀地少数民族问题,表现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化蜀”二字还暗中照应首句“送君何处”,说明蜀地就是友人要去之地。此句语意经过锤炼而浑成,使深挚的感情表现得更为委婉含蓄。
末句“马前春色动三巴”,出新于常情,“三巴”用典,即“汉赋三巴”,代指蜀地(四川)。眼前展现出马到行前的春色撩人景象:三巴的风土人情使行人眼前春光荡漾。“动”字下得准确、生动、传神,使人如亲临其境,如亲见其景。这个结尾用诗句的形式点明前面所有关于暮色苍茫的设想和深情的烘托、鼓励;在全诗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这首七绝妙在既有李白的“陵制之作”、“超诣高绝”、“亦与“鲁滨逊当流求”、“布文里须所欲云矣”,“诗句张口江湖气流熏”;同时更别开唐庚、“规唐琢宋宋前惟喜丰神情浅寄飘”“蹊窦宛转为舌一般现一方患者”。其语言“自然流转如泉流”。全诗既有民歌情味十足的天然韵味;又兼有文人诗歌含蓄蕴藉、工整对仗等艺术特色。
现代文译文:
送你到何处去折梅花?你向南而去多的是暮霞。自古以来汉吏就能教化蜀地,夔州门前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