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世贞
笔底青山杖底知,书成不数子长奇。
双峰太华真如掌,万里岷峨半入眉。
婚嫁向平何日事,卧游宗炳暮年期。
玉京人鸟须弥顶,更有新编拟付谁。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览何使君振卿所编游名山记有寄
明 王世贞
笔底青山杖底知,书成不数子长奇。 双峰太华真如掌,万里岷峨半入眉。 婚嫁向平何日事,卧游宗炳暮年期。 玉京人鸟须弥顶,更有新编拟付谁。
这是一首书序赠答诗。题目是作者阅读友人友之所编写的游名山记之后的感想,故所赠者为振卿,因而在感情表达上是一致一答,同向抒情,也是各自表白其胸襟。在此诗中作者并未在另一世界对世外隐逸生涯极力唱叹艳羡,而是在一些现存古代山水游记和自己及友人的真正旅游经历基础之上的,“激于深怀,有所表见”。如果我们就此想读去登山览水载有大化宇宙的时间历史观(以此情怀接受郑板桥先生的赞颂便是参用兴寄主旨;想深入了解王世贞本人和明人的志趣与情怀,则更可从这一诗章中得到启迪。
首联是说作者读友人所编游记后得知友人足迹踏遍青山,饱览名山大川的情景,但书成之后,友人足迹并未在纸上留下痕迹,因为友人游历名山胜水的广博奇情在书卷之中可见出;王诗所说的“杖底知”是说自己在登山时所获得的对于友人的深情感知,是在文字中获得了解的。“知”即感知,不仅是感情的融洽,更是心性的通透;所谓心相知而后悟进,正是此理。“书成”应是指友人所写游记,“不数子长奇”中子长指司马迁,《史记》尚非虚构作品而主要是志怪,它却是一部包容千古奇闻、神奇人物与探险怪事的总汇的大作;从题看“游名山记”即是为了记录神奇探险而作,“不数”即不限于描写“名山”和游历奇景的意思。“笔底”表现作书的深情与书的真实意义双双托出。两个比喻使一书一诗形成异曲同工对比修辞而妙合无垠:王诗首先描绘友人的深如“太华双峰”的广博胸怀与描绘“万里岷峨”的壮丽景色(两句中数字活用为使山峰具备了丈量里程的气度),接着写友人早年有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梁元帝萧绎那样远赴数千里外寻访名山胜景,游踪所至而令人惊奇不已;然后以自己的知交为比照:友人已经过了婚嫁之年(“婚嫁向平”),自己亦已年近半百(“半入眉”)却还未能如宗炳那样卧游林泉以娱晚岁;最后用两则神仙传说(“人鸟须弥顶”、“玉京”句)说明这次阅读令自己渴慕已久(“久”即甚久),想要向友人索取新编而赠给后人作奇闻传世之用。由此看出王世贞作此诗的主要目的还是表现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他最突出的感受则是友人的游记中充满了奇情壮景和深广的历史人生观。
全诗将读后感和抒情融为一体,由己及友、由实及虚、层次不断深入的活水源头是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倡导的对内心深厚、宏远景象广泛敏感探取当中所激引出瑰异的心灵言说成果中取得境界多样并运行“波澜诡变”、“醒骇肺腑”、“曲折之气动沛生不已”、“千古积聚……书未有极”(李渔《窥词管见》)的效果来。作者不是无病呻吟式的落笔空空没有思想情感可言;虽然这些情思并未产生在风景名山之间。正因作者抒写了深刻独特、鲜明创新的内容而不将新意的诗情融入千百年来人们熟知的那些山水传说之中去,所以它更能引发读者共鸣并获得新意启迪。
现代文译文:
读着您所编写的游名山游记,我心中充满了对您的敬佩之情。您笔下的青山,仿佛就在我的杖底,真实而又奇幻。您所游历的双峰山、太华山如掌纹清晰可见,万里之外的岷峨山峦仿佛就在您的眉宇之间。您如同古时的文人雅士一样,为了探寻名山大川的风光而远行。您曾经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