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答曾司马以三》明王世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王世贞

《寄答曾司马以三》原文

明时帷幄运筹多,熟釜铭功字可摹。

闻道黑山仍款塞,见来沧海不扬波。

和偏郢里阳春调,赓是虞廷喜起歌。

总为怀人清兴发,可将佳句施烟萝。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寄答曾司马以三

明 王世贞

明时帷幄运筹多,熟釜铭功字可摹。 闻道黑山仍款塞,见来沧海不扬波。 和偏郢里阳春调,赓是虞廷喜起歌。 总为怀人清兴发,可将佳句施烟萝。

这首诗是王世贞写给曾姓司马的,题为“寄答”,可见是诗人在自己家中怀着思乡之情给曾司马写的一首诗。曾司马是当时的一位高级将领,他镇守边疆,运筹帷幄,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使诗人想起了古代那些运筹帷幄的英雄豪杰,如管仲、诸葛亮等人。

首句“明时帷幄运筹多”,表面上是说好时代,将军在帷幄之中多多运筹谋划,实际上是表达对曾司马的敬仰之情。这句诗化用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曾司马的深深敬意。

“熟釜铭功字可摹”一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左传》记载吴国败越于五渚,铸大钟,铭记战功曰:“一釡(炊具)者一货币政策。”说的是煮一锅饭有特殊功劳就给一种钱币的奖励。“熟釜铭功字可摹”一方面表明了曾司马军功之卓著,另一方面暗指如果真能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般的斩首立威,形成森严军纪,边疆一定能风平浪静、和平安宁。一个“熟”字既说明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又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血战胜利的向往之情。

颔联描绘了一幅豪迈的画面。“闻道黑山仍款塞”,是说听说曾司马还到过黑山(大约是边境上的山),仍旧亲自去守边塞、慰问军士。“仍”字说明了“款塞”不止一次,这表现了诗人对曾司马的赞扬与敬佩。“见来沧海不扬波”,是对“款塞”的进一步描绘,是说有曾司马在边疆时,边疆平静无事,连东海也风平浪静。“沧海”即东海,“扬波”是说海水起伏。这两句诗很明显的用典,虽然所用的典故不同,但是借此所表达的诗人热爱祖国边疆的深情却是深深的。这一联是写景,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了诗人对曾司马的敬佩之情。

颈联即诗人赞扬曾司马的风格和才干。“和偏郢里阳春调”,说他的唱和之作尤其不俗。“郢里”即指朋友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阳春调”意即和煦温暖的春天曲子。“偏”字写出此曲只因友人所定而唱和为之而特别出众之意。在古代唱和是文人的雅事之一。“赓是虞廷喜起歌”,说的是赓扬《大雅》之歌。“虞廷”即《尚书·虞书》,其中《尧典》记舜、禹之事。《尧典》中有不少歌咏之辞,后人称其为“虞歌”。这里指要继续唱和好的唱和诗、作更完美的诗歌。两句称赞对方的诗作品位高并表达互相酬唱的好心情。这两句前二语式对仗的极其工整、妙绝天巧已足,又以流水对见其俊美健朗、流走动荡的神韵风格。表现了王世贞为盛明大家手笔风采。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曾司马的深深思念之情。“总为怀人清兴发”,是说因为思念朋友而兴致勃发。“佳句施烟萝”,是说把写好的佳句张挂起来任其欣赏飘动。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曾司马的思念之情又再一次赞扬了曾司马的风格和才干。

这首诗前六句从不同侧面赞扬了曾司马的功绩、风格、才干、诗歌等,后两句直接表达了对曾司马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赞扬与怀念交织一起,使诗歌显得丰富而又深情款款、余韵袅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