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连得故里书亲友逝者五六辈皆齿相亚为之怃然有感》明王世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王世贞

《连得故里书亲友逝者五六辈皆齿相亚为之怃然有感》原文

日子启北辕,密懿遵江垾。

念昔火乍流,兹今冰未泮。

如何违盻间,相携就涂炭。

冥摄不待符,当暮宁容旦。

百岁若须臾,况乃未过半。

虽匪邺下才,能忘子桓叹。

浮荣诱人老,流景疾于窜。

慨靡黄金术,可以凌霄汉。

窃聆无生言,庶几叶幽玩。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在异乡收到从故乡寄来的书信,得知几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亲友已经去世,心里感到很惋惜。一开始“启北辕”点明离开故土的意向,“密懿”紧扣前“启北辕”两字。两者一南一北,是仕宦去向。这首诗应该是天启、崇祯间,即明朝将亡时在外的作者寄赠新朝在位不久的李自成时所作。他显然不以这首诗投赠为然,所以又题作“窃聆无生言,庶几叶幽玩”。作者此时心情非常复杂,既有对明朝覆灭的哀悼,也有对李自成新朝的疑惧,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念昔火乍流,兹今冰未泮。”这两句是说,回想起刚刚遭遇到战乱流离的时代,今天还不能破镜重圆,承着“冰泮”。对自己历劫早已不视生死像途辙经过略熟悉的年齿稍长一些的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感到生命的难得可惜这样引起的深深的内心震颤自然表述出来了。“火乍流”是以流亡来朝的人们的生活刚刚乱应喻归流去留适意之处已不多的年老辈长之人死亡事件频繁不断似乎为时间已经匆匆到来的逝者。尽管有些怀念情绪带有形式化说理倾向的地方也被抒发得十分充分而且似乎很难分开了。这是特定时间引起一些普遍情感的概括和体现,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个人回忆成份在其中,“火乍流”不免也包含着对过去朝夕相处朋友们的怀念。“冰未泮”三字情景双关,既指当时战乱形势未定,也指生命之不可把握和时间之流逝迅疾。

“如何违睨间,相携就涂炭。”上一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一联则写出了作者的直接感受。战乱中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离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眼前只见到哀哭之声和惨淡之象。“冥摄不待符”,当暮夜怎能容得你天明再走呢?这里含有事出不意之意。“宁容旦”则含有岂有此理之意。“百岁”两句,是说人的一生转瞬即逝,自己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既然早知短促年华会逝去人生将来的下场今日就要好好的活吗。下有注曰:“四语言年寿有限而嗜欲无穷。为老迟速迫来至速未然时三惨戚语”。但是只能够让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般流逝不止。“邺下才”是用典。《世说新语·赏誉》:“未尝不叹息嗟怨之言谓晏子曰邺下论生人唯子瞻一人而已。”“子桓叹”是用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既然人如远行客而又如梦行夜壑般无常那何不让生命自由自在而又充满着诗情画意呢?这里诗人有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意思。最后作者从恍惚若有所失、流连忘返、耽于梦幻的心境中醒悟过来这不过是听了“无生”之类的佛家言理所引起的一时惘然之意罢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而曲折的,难以用一句话道尽其中蕴味但是不管怎样复杂曲折,从情感上来看都是围绕几个主题旋转的:对过去的怀念;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充满疑惧但又企望未来的美好等。至于诗人究竟想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那是读者的事了。

至于现代文的译文则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丧失掉其中的意蕴所以要表达原文的味道其实并非易事其中较困难之处不仅要把历史化的语言表达转换为现代生活的表达,同时又要以在尽可能贴近原作者意向的基上发挥一点再创造首先把那种蕴含感慨的意义的深度呈现在我们眼前表示出发源自彼处之意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反思其“理”深切著明却又只可领会又无法说尽然后渐渐走出这首诗引发的某种感叹把自己的思考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因此只有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氛围等的理解和原作者自身的表达的理解的相结合才能够完成对于一首诗的翻译而不是解读哦。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