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世贞
清尘下马卷朱旗,正是呼韩款塞时。
烽火不惊刁斗色,铙歌偏写越裳诗。
雅闻茂苑棠千树,行见渔阳麦两岐。
任使胙茅酬大国,不如调鼎赞无为。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清尘下马卷朱旗,正是呼韩款塞时。”首联写诗人下马卷旗,进入顺天时,正是呼韩邪单于向汉廷请求和解之时,比喻当时国家安定祥和,一切都会如常运行,这其实也是作者渴望国家强大和平的心愿。“烽火不惊刁斗色”借用战争色彩表示此行是将向军中扬清尘之时。 诗意自注“顺天开节日到”。王氏初膺重镇,自然是下马、卷旗,不可以一般的巡行为比。“刁斗”即军中夜间击鼓以惊士卒或隐身于敌来,故另击漏以戒备的铜钲。《后汉书•西羌传》:“常令兵民相呼作刁斗,与贼相见亦鸣鼓。鼓比声相接则即解斗释。”此时战乱已息,烽火不惊,营中的刁斗声不惊动别人,恰恰显示出一片和平气象。“刁斗”两句,看似对战乱过去之景象的描绘,实则表明自己忠诚卫国的态度。
颔联描绘边地的景色和任务之繁忙:没有烽烟战火,只听到更鼓之声;边歌军曲之中,却吟唱着美丽的诗篇。这两句是自注所云“此日乐疆情倍夷”的注脚。“偏写越裳诗”,借用了“文侯梦熊”的故事。《左传》记载:先秦时,楚王曾对占梦者说:“余之梦李耳甚矣,且云‘美哉!君子之子,终身为王。’”占梦者则说:“是在楚也,楚将有霸者乎!”于是,“文侯梦熊”就成了武将得位的象征。此诗颈联联用“越裳”和“文侯梦熊”,显然是暗用典故以喻蹇绂之重镇高官。“不惊”、“偏写”云云,都是说由于边地安定,所以有闲暇吟诗作赋。
“雅闻茂苑棠千树”,是写当地繁荣景象。“行见渔阳麦两岐”,则是悬想顺天一带的丰收景象。“任使胙茅酬大国”,则是祝颂语,是说此地归顺朝廷之后,将用大国之胙(祭祀所用的酒肉)来酬劳蹇中丞之功。其实,作者在诗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任务。“不如调鼎赞无为”,说明他对于“任使胙茅酬大国”这一酬劳并不满足,他祝愿自己的友人治国有方,能实现像《无为》乐歌那样的治国理想。这一结语乃是承上启下之笔。
诗中的“雅闻”、“行见”两个词是上一动一静描绘作者的情意称颂与人们期待中份内的安恬宁定(亦是写他下马的时节)。蹇中丞请善处大权地位的。“宰臣但主文从墨”,“百司众务姑止塞”再在保持和谐上做一些建树也就是从以清净政治化民成俗这一说,这一点颇有道家佛家甚至印度禅定的味道了。如此又以表达祈望的方式回应前述又令人心生钦敬又欣慰的颂词就此收束。
这是一首带有普遍性的应酬诗,写得很有礼貌,没有过分地涉及私人之间的情谊或臣下对皇帝本人的颂祝与劝诫;更多的是描述平安和宴静景色和对作者交游场景的追忆及自身清雅宦风的叙述。文字华丽,既有细节又有大体章法而构思独特含蕴丰富确实不是当时歌伎的表演歌词可以比拟的。王世贞早年便以才子著称于国子监同僚之间;在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后来虽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又加太子少保衔;但在性格上仍不失为一个文人;此诗写得雍容雅淡、委婉曲折、颇得风人之致。